柳树、桑葚与荷花(散文)
江西师范大学学生 李娜(20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7月29日 09版)
10岁那年,我跟随大人们,拖着大包小包,来到了小镇上。多年过后,我才明白乡下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平和,而现在我已失去了与大自然为伴的机会。
柳树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条河,每次看见大人们在河边挑水,我也跟过去想帮忙,结果换来的就是一句嗔怪——“走开走开,你一个小孩哪里挑得起担子呦?”
于是我总是趁他们不注意,偷偷跑出家门,来到河边探索。
这天阳光正好,洒在岸边不知名的植物上,落下淅淅沥沥的影子。
我沿着河边慢慢向前走,发现了一棵垂垂老矣的柳树,说是垂垂老矣,可能是因为它那粗糙嶙峋、布满岁月痕迹的皮肤。
我小心翼翼地靠近它,却又不敢离它太近,因为这棵柳树的树桩不知什么缘故少了一截,只能看到那参差不齐的树干悬在半空,仿佛用力一推,它就会摔倒在河中央。
我微微俯下身子,轻轻摸了摸它的树皮,手指下发出沙沙的响声。我心中迸出一个想法,柳树会觉得它在蹭我的手吗?
不,柳树不会动,它的脚甚至已经残缺了,剩下的部分也只能深深扎根在泥土里,努力汲取养分让自己活下来。我有些伤感,为柳树注定的命运伤感,为何它不能自由自在地奔跑呢?
一阵微风吹来,我闻到了一股青涩的味道,抬头看,是一阵风,一阵绿色的风。万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柳条在随风舞动,那是春天在拨动生命的琴弦。
是啊,不管树桩的残缺是什么造成的,但是现在,它还活着,它俯下身子,对着水中倒影端详着不再年轻的面孔。
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它还活着,当枝条接触到湿润的土壤或水源时,枝条上的芽点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这就是它的强大之处。
桑葚
乡下瓜果多,夏季尤甚。
地里的西瓜、香瓜,树上的桃子、李子,藤架上的西红柿、黄瓜,哪一个都是让人满意的。沿着河岸行走,我又发现了一处宝藏——桑葚。
这是一丛矮小的桑树,我与它差不多高,黑紫色的、椭圆形的桑葚挂在树枝上,躲藏在桑叶的下方。
我伸手摘了几颗,细细观察,表皮光滑油润,果实上覆盖有一层细密的绒毛,我突然想到,这家伙就像是缩小版的葡萄,那它的味道与葡萄一样吗?
我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一颗桑葚,甜蜜的汁水在我的嘴里迸发开来。这么小小的一颗就打开了我的味蕾,我一边揉搓着手上留下的紫红色汁水印子,一边感叹,桑葚可以排在我所喜爱的瓜果第一位了。
随着河边探索地图的展开,家里面也加强了对我的看管,探索一事只能告一段落。为此我难过了一小阵,但紧接着就被别的事物吸引,什么桑葚甜蜜都抛之脑后。当然饿极了的时候也还会想起,但是再去找的时候,一颗桑葚也没有了。
我开始想念桑葚,是我来得太晚,桑葚被人吃光了吗?可沿着河边走,也不见那棵与我差不多高的桑树,是因为我只凭桑葚认树,不能凭树认树,所以也许它还在那里,只是我认不出吗?
我满心忧虑,直到家里带我去走亲戚,在一条路的旁边,我瞪大了双眼——那是一棵两层楼高的桑树。
我站在树下,仰起头,发现上面密密麻麻结满了黑色果实。我没有伸出手,因为树上的桑葚实在是离我太遥远了,远得我有些害怕,于是连忙向前跑去,追上大人们的步伐。
原本与我齐高的桑树原来可以变得那么高大,原本随手可得的桑葚竟然可以远在天边,让人只有眺望的份儿,这真令人惊奇。
过几天再去走亲戚,那条路铺满了紫红色的桑葚,不过都是被踩烂了的。我踮起脚,尽量不让自己碰到那些桑葚,大人们似乎没看见似的,满不在意地走过,只有我面对被染红了的地面,想起第一次吃桑葚的情景。
突然,我不喜欢桑葚了。
荷花
7月,老家后面的池塘里挤满了荷叶,只有少数荷花点缀其间,可惜都长在池塘中间,我只能蹲在岸边,眼巴巴地看着被荷叶簇拥着的荷花。
一朵粉白色的花,顶在荷梗上端,花瓣呈勺状,由外向内渐小,中间是小莲蓬,莲蓬四周布了一圈黄色花蕊。在阳光的照耀下,花瓣透出一种洁白的光辉,与天上瑶池的莲花别无二致。
我爱慕这种美,为不能得到这种美而懊恼,我请求大人们让我乘小船去摘一朵荷花,得到的只有拒绝。
为什么拒绝呢?是因为他们要守护这种美吗?是为了荷花凋零过后留下的莲蓬吗?
为了彰显我的喜爱程度,于是我日日跑到池塘边欣赏,有时还会顺手摘一片荷叶盖在头上,遮住毒辣的太阳。
不过那荷叶的根茎布满了刺,摘的时候得用力些,垂直掰断,摘下来时,荷叶与叶柄之间还连着白丝,似乎诉说着无尽的痛楚。
这天乌云密布,大人们让我在家好好待着,别出去乱跑。我无奈地趴在窗边,遥望依旧亭亭净植的荷花,只不过在被乌云笼罩的天空下,荷花显得有些脆弱无助。
随着雷声轰鸣,雨终于下起来了。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荷叶接住一波又一波雨水,一遍又一遍弯腰,将它们送往池塘,然后一次又一次挺直脊背。经过雨水冲刷,平常毫不起眼的深绿色变得苍翠欲滴,让人动容。
而那可怜的荷花,在大雨滂沱中被砸得剥去了好几片花瓣,瑟瑟发抖。
我所怜爱的是荷花,还是荷叶?是不可触及的美,还是随手可得的寻常?
时间推搡着我的后背,催促着我向前走,仿佛停下就是罪无可恕的事。但在无数个夜晚,我曾梦见柳树、桑葚与荷花。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10岁那年,我跟随大人们,拖着大包小包,来到了小镇上。多年过后,我才明白乡下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平和,而现在我已失去了与大自然为伴的机会。
柳树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条河,每次看见大人们在河边挑水,我也跟过去想帮忙,结果换来的就是一句嗔怪——“走开走开,你一个小孩哪里挑得起担子呦?”
于是我总是趁他们不注意,偷偷跑出家门,来到河边探索。
这天阳光正好,洒在岸边不知名的植物上,落下淅淅沥沥的影子。
我沿着河边慢慢向前走,发现了一棵垂垂老矣的柳树,说是垂垂老矣,可能是因为它那粗糙嶙峋、布满岁月痕迹的皮肤。
我小心翼翼地靠近它,却又不敢离它太近,因为这棵柳树的树桩不知什么缘故少了一截,只能看到那参差不齐的树干悬在半空,仿佛用力一推,它就会摔倒在河中央。
我微微俯下身子,轻轻摸了摸它的树皮,手指下发出沙沙的响声。我心中迸出一个想法,柳树会觉得它在蹭我的手吗?
不,柳树不会动,它的脚甚至已经残缺了,剩下的部分也只能深深扎根在泥土里,努力汲取养分让自己活下来。我有些伤感,为柳树注定的命运伤感,为何它不能自由自在地奔跑呢?
一阵微风吹来,我闻到了一股青涩的味道,抬头看,是一阵风,一阵绿色的风。万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柳条在随风舞动,那是春天在拨动生命的琴弦。
是啊,不管树桩的残缺是什么造成的,但是现在,它还活着,它俯下身子,对着水中倒影端详着不再年轻的面孔。
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它还活着,当枝条接触到湿润的土壤或水源时,枝条上的芽点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这就是它的强大之处。
桑葚
乡下瓜果多,夏季尤甚。
地里的西瓜、香瓜,树上的桃子、李子,藤架上的西红柿、黄瓜,哪一个都是让人满意的。沿着河岸行走,我又发现了一处宝藏——桑葚。
这是一丛矮小的桑树,我与它差不多高,黑紫色的、椭圆形的桑葚挂在树枝上,躲藏在桑叶的下方。
我伸手摘了几颗,细细观察,表皮光滑油润,果实上覆盖有一层细密的绒毛,我突然想到,这家伙就像是缩小版的葡萄,那它的味道与葡萄一样吗?
我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一颗桑葚,甜蜜的汁水在我的嘴里迸发开来。这么小小的一颗就打开了我的味蕾,我一边揉搓着手上留下的紫红色汁水印子,一边感叹,桑葚可以排在我所喜爱的瓜果第一位了。
随着河边探索地图的展开,家里面也加强了对我的看管,探索一事只能告一段落。为此我难过了一小阵,但紧接着就被别的事物吸引,什么桑葚甜蜜都抛之脑后。当然饿极了的时候也还会想起,但是再去找的时候,一颗桑葚也没有了。
我开始想念桑葚,是我来得太晚,桑葚被人吃光了吗?可沿着河边走,也不见那棵与我差不多高的桑树,是因为我只凭桑葚认树,不能凭树认树,所以也许它还在那里,只是我认不出吗?
我满心忧虑,直到家里带我去走亲戚,在一条路的旁边,我瞪大了双眼——那是一棵两层楼高的桑树。
我站在树下,仰起头,发现上面密密麻麻结满了黑色果实。我没有伸出手,因为树上的桑葚实在是离我太遥远了,远得我有些害怕,于是连忙向前跑去,追上大人们的步伐。
原本与我齐高的桑树原来可以变得那么高大,原本随手可得的桑葚竟然可以远在天边,让人只有眺望的份儿,这真令人惊奇。
过几天再去走亲戚,那条路铺满了紫红色的桑葚,不过都是被踩烂了的。我踮起脚,尽量不让自己碰到那些桑葚,大人们似乎没看见似的,满不在意地走过,只有我面对被染红了的地面,想起第一次吃桑葚的情景。
突然,我不喜欢桑葚了。
荷花
7月,老家后面的池塘里挤满了荷叶,只有少数荷花点缀其间,可惜都长在池塘中间,我只能蹲在岸边,眼巴巴地看着被荷叶簇拥着的荷花。
一朵粉白色的花,顶在荷梗上端,花瓣呈勺状,由外向内渐小,中间是小莲蓬,莲蓬四周布了一圈黄色花蕊。在阳光的照耀下,花瓣透出一种洁白的光辉,与天上瑶池的莲花别无二致。
我爱慕这种美,为不能得到这种美而懊恼,我请求大人们让我乘小船去摘一朵荷花,得到的只有拒绝。
为什么拒绝呢?是因为他们要守护这种美吗?是为了荷花凋零过后留下的莲蓬吗?
为了彰显我的喜爱程度,于是我日日跑到池塘边欣赏,有时还会顺手摘一片荷叶盖在头上,遮住毒辣的太阳。
不过那荷叶的根茎布满了刺,摘的时候得用力些,垂直掰断,摘下来时,荷叶与叶柄之间还连着白丝,似乎诉说着无尽的痛楚。
这天乌云密布,大人们让我在家好好待着,别出去乱跑。我无奈地趴在窗边,遥望依旧亭亭净植的荷花,只不过在被乌云笼罩的天空下,荷花显得有些脆弱无助。
随着雷声轰鸣,雨终于下起来了。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荷叶接住一波又一波雨水,一遍又一遍弯腰,将它们送往池塘,然后一次又一次挺直脊背。经过雨水冲刷,平常毫不起眼的深绿色变得苍翠欲滴,让人动容。
而那可怜的荷花,在大雨滂沱中被砸得剥去了好几片花瓣,瑟瑟发抖。
我所怜爱的是荷花,还是荷叶?是不可触及的美,还是随手可得的寻常?
时间推搡着我的后背,催促着我向前走,仿佛停下就是罪无可恕的事。但在无数个夜晚,我曾梦见柳树、桑葚与荷花。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