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清欢(散文)
海南大学学生 赵淑怡(19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8月12日 09版)
忆,乡野之骄阳,清泉之游鱼,槐木之槐香,踏破寻觅入梦来。
我是奶奶养大的,是奶奶的孩子;我是田里野大的,是阳光的孩子。
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从小我就是耐不下性子看书的孩子,喜欢跟在大人后面跑。人们常说,有个调皮的孩子,就有一个“放纵”的奶奶。两岁的孩子,早早地被爸妈“放”在了家里,任谁看了不心疼?奶奶便成了最疼我的人。
惹事儿对于孩童的我而言,不过是常事,但有些事一旦惹上了,就放不下了。
麦青青,水悠悠
我们家里有3亩半地,庄稼好不好,一半看地,一半看人。奶奶是个勤快的人,但我家却是除草最慢的一户人家。刚来老家时,我两岁,奶奶干活总是带着我,那时的她,一边背着我,一边除草,别人的背篓里装的是安安静静的草,而奶奶的背篓里要热闹得多。
地里的玉米结了一棒又一棒,大麦收了3次。我长大了,奶奶下地除草却从不忘了带上我。戴着草帽的奶奶是这片麦田里的王者,她曾说,这片土地并没有特殊的魔力,只是两只脚站在这里,感到的是踏实。奶奶讲的话不多,我能记住的为数不多的话里,这句尤为难懂,或许我一生也不会懂得。
孩子毕竟是孩子,奶奶也未指望着我能拔几根草。我经常拔了两棵草就去找奶奶邀功,奶奶每次都会大方地“赏赐”:狗尾草是灵动的兔子,竹叶草是忘归的倦鸟,车前草是忠诚的大黄狗。
金鸟西坠,坠去一日的疲惫,路过唐王溪的人都会停下来,洗去身上的泥泞。溪两边有唠家常的,有哼调子的,溪里面还有一些忙碌的身影——有的忙着把瓶里的蝌蚪倒回水里,有的忙着把溪里孩子建的“城墙”拆散,生怕那墙堵住了鱼儿的去路。
石头堆城墙,城墙散石头,时光的脚步太过轻盈。
记忆的麦田,载下儿时的欢乐,除去的是田里的杂草,更是心里的杂草,唐王溪洗去尘埃,留下一片净土。那片麦浪给了我心里的踏实。
叶油油,槐采采
4月,地里麦苗与野草的斗争,以胜利为旗帜。阡陌间,闲散的云雀结伴而行,正如洋槐树下的你和我。
“再左边一点,再右边一点,好,可以了!”听着下面人的指挥,我手里拿的、嘴里叼的,是满满的槐花。“接着!”说着,我把三两串洋槐投入了篮子里。你笑了笑说:“上面的洋槐可真多呀!”“你又不在上面,你怎么知道?”我疑惑道。“这槐花每一串也不是那么香,可想要有多少串槐花才能这么香。”听完你的话,我打了个激灵,却又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忙说:“有多少花了,可够分的?”“不够,还得再来点。”“好嘞!你等着!”
待到天边漫上玫瑰色时,我和你和槐花,携手回家……
回到家,奶奶坐在院里摘槐花。我坐在奶奶的旁边,手里的槐根已经被我掰成一段又一段,奶奶伸手打了一下我的头,“想什么呢?”我的思绪被奶奶的话音拉了回来:“奶奶,洋槐香吗?槐花都那么好吃吗?”“我不清楚,但高处的槐花最香,却也最苦涩。”不解的我抬头看向院子外高处的洋槐,听奶奶讲洋槐——每年低处的洋槐都早早被村里人采摘了,做花糕、蒸菜。高处的洋槐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们嗔怪洋槐花长得太高,也有人会爬上梯子,向高处的洋槐发起进攻。真正吃到时,却又抱怨它又干又涩。可他们却从未闻到过春收过后的槐香,那是经历了阳光洗礼后的馨香,那是季春给这片土地的最后的礼物。
记忆里的洋槐,留下了甘甜。高处的洋槐,无论长到多高,都从未忘记脚下的土地。一棵洋槐树,千万个花骨朵,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多么渺小,都未曾放弃过绽放芬芳。
穗灿灿,路漫漫
一年忙碌,秋收时。每年八九月份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都会回来收粮食,这也是除过年以外,孩子唯一能见到爸妈的机会,我便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十分矛盾,我希望能有晴朗的阳光,这样我就可以和奶奶一起下地捡玉米粒,只要捡得够多,就可以到街上换一大包爆米花,甜甜的,香香的。可我也想,太阳,能不能别那么称职,因为只有晒不了粮食,爸妈才能在家里多待上几天。可是,太阳又怎会听到我一个孩子的呼唤?
小麦一落地,爸妈就要走了。在村口,游子们背上行李,将孩子舍不得松开的手交给他们曾经舍不得松开的手。孩子的哭声唤起不舍,我和奶奶不知道这样目送过爸妈多少次,转眼间,离乡路上的背影也有一道属于我了。
记忆里的村口,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游子,带走的是千思万念,是与这片土地无法割舍的羁绊。
乡土是我深深的眷恋,可岁月催人长大,乡野成了回不去的清欢。
地里的野孩子长大了,忘记了麦浪,也忘记了槐花。我匆忙挂断奶奶的电话,步履匆匆,忙着赶路。
可我依旧,是脚踏实地的麦,是与杂草搏斗的麦。
可我依旧,是微小却从不渺小的槐,是无言却有行的槐。
可我依旧,是远去的游子,是归来的园丁。
记忆有声,乡野回响。我依旧是家乡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东方的红日喷薄而出,童年的玫瑰未曾走远。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忆,乡野之骄阳,清泉之游鱼,槐木之槐香,踏破寻觅入梦来。
我是奶奶养大的,是奶奶的孩子;我是田里野大的,是阳光的孩子。
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从小我就是耐不下性子看书的孩子,喜欢跟在大人后面跑。人们常说,有个调皮的孩子,就有一个“放纵”的奶奶。两岁的孩子,早早地被爸妈“放”在了家里,任谁看了不心疼?奶奶便成了最疼我的人。
惹事儿对于孩童的我而言,不过是常事,但有些事一旦惹上了,就放不下了。
麦青青,水悠悠
我们家里有3亩半地,庄稼好不好,一半看地,一半看人。奶奶是个勤快的人,但我家却是除草最慢的一户人家。刚来老家时,我两岁,奶奶干活总是带着我,那时的她,一边背着我,一边除草,别人的背篓里装的是安安静静的草,而奶奶的背篓里要热闹得多。
地里的玉米结了一棒又一棒,大麦收了3次。我长大了,奶奶下地除草却从不忘了带上我。戴着草帽的奶奶是这片麦田里的王者,她曾说,这片土地并没有特殊的魔力,只是两只脚站在这里,感到的是踏实。奶奶讲的话不多,我能记住的为数不多的话里,这句尤为难懂,或许我一生也不会懂得。
孩子毕竟是孩子,奶奶也未指望着我能拔几根草。我经常拔了两棵草就去找奶奶邀功,奶奶每次都会大方地“赏赐”:狗尾草是灵动的兔子,竹叶草是忘归的倦鸟,车前草是忠诚的大黄狗。
金鸟西坠,坠去一日的疲惫,路过唐王溪的人都会停下来,洗去身上的泥泞。溪两边有唠家常的,有哼调子的,溪里面还有一些忙碌的身影——有的忙着把瓶里的蝌蚪倒回水里,有的忙着把溪里孩子建的“城墙”拆散,生怕那墙堵住了鱼儿的去路。
石头堆城墙,城墙散石头,时光的脚步太过轻盈。
记忆的麦田,载下儿时的欢乐,除去的是田里的杂草,更是心里的杂草,唐王溪洗去尘埃,留下一片净土。那片麦浪给了我心里的踏实。
叶油油,槐采采
4月,地里麦苗与野草的斗争,以胜利为旗帜。阡陌间,闲散的云雀结伴而行,正如洋槐树下的你和我。
“再左边一点,再右边一点,好,可以了!”听着下面人的指挥,我手里拿的、嘴里叼的,是满满的槐花。“接着!”说着,我把三两串洋槐投入了篮子里。你笑了笑说:“上面的洋槐可真多呀!”“你又不在上面,你怎么知道?”我疑惑道。“这槐花每一串也不是那么香,可想要有多少串槐花才能这么香。”听完你的话,我打了个激灵,却又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忙说:“有多少花了,可够分的?”“不够,还得再来点。”“好嘞!你等着!”
待到天边漫上玫瑰色时,我和你和槐花,携手回家……
回到家,奶奶坐在院里摘槐花。我坐在奶奶的旁边,手里的槐根已经被我掰成一段又一段,奶奶伸手打了一下我的头,“想什么呢?”我的思绪被奶奶的话音拉了回来:“奶奶,洋槐香吗?槐花都那么好吃吗?”“我不清楚,但高处的槐花最香,却也最苦涩。”不解的我抬头看向院子外高处的洋槐,听奶奶讲洋槐——每年低处的洋槐都早早被村里人采摘了,做花糕、蒸菜。高处的洋槐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们嗔怪洋槐花长得太高,也有人会爬上梯子,向高处的洋槐发起进攻。真正吃到时,却又抱怨它又干又涩。可他们却从未闻到过春收过后的槐香,那是经历了阳光洗礼后的馨香,那是季春给这片土地的最后的礼物。
记忆里的洋槐,留下了甘甜。高处的洋槐,无论长到多高,都从未忘记脚下的土地。一棵洋槐树,千万个花骨朵,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多么渺小,都未曾放弃过绽放芬芳。
穗灿灿,路漫漫
一年忙碌,秋收时。每年八九月份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都会回来收粮食,这也是除过年以外,孩子唯一能见到爸妈的机会,我便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十分矛盾,我希望能有晴朗的阳光,这样我就可以和奶奶一起下地捡玉米粒,只要捡得够多,就可以到街上换一大包爆米花,甜甜的,香香的。可我也想,太阳,能不能别那么称职,因为只有晒不了粮食,爸妈才能在家里多待上几天。可是,太阳又怎会听到我一个孩子的呼唤?
小麦一落地,爸妈就要走了。在村口,游子们背上行李,将孩子舍不得松开的手交给他们曾经舍不得松开的手。孩子的哭声唤起不舍,我和奶奶不知道这样目送过爸妈多少次,转眼间,离乡路上的背影也有一道属于我了。
记忆里的村口,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游子,带走的是千思万念,是与这片土地无法割舍的羁绊。
乡土是我深深的眷恋,可岁月催人长大,乡野成了回不去的清欢。
地里的野孩子长大了,忘记了麦浪,也忘记了槐花。我匆忙挂断奶奶的电话,步履匆匆,忙着赶路。
可我依旧,是脚踏实地的麦,是与杂草搏斗的麦。
可我依旧,是微小却从不渺小的槐,是无言却有行的槐。
可我依旧,是远去的游子,是归来的园丁。
记忆有声,乡野回响。我依旧是家乡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东方的红日喷薄而出,童年的玫瑰未曾走远。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