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是县城里的一个小摊主。天还不怎么亮堂,他的出租屋中早已是炊烟袅袅。
在县城里做了40多年的东平粥,老刘摊上粥的价钱从没变过,旁边的几个摊主都说他是州城“老刘”们中的“粥诚老刘”,在客人们眼里像是个“经典怀古小摊”。那个陪了他近30年的老算盘,可以说是他的化身。如果算盘摆在这里,那么只要大喊几声“老刘”,他保准会立刻出现在顾客眼前。40年来,老刘身边唯一变了的是他的代步工具。前些天他把脚蹬三轮车卖掉,花钱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就这样,老刘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脚终于可以解放了。
听村里的老人说,20年前,老刘本来可以离开这个小县城,可是因为他的妻子那年双腿残疾,他放弃了。
老刘做粥的工艺是他父亲传授的。出租屋内,他先是和老伴儿一块儿把提前洗好的大豆和小米分别磨成浆,过滤去掉渣。接着用舀子把豆浆舀进锅,慢慢熬上一会儿,等表面漂浮的白沫消去后,用舀子再舀一次米浆倒入锅内。过一会儿,等锅中的粥变换了颜色,浓浓的糊香味顿时沁人心脾。此时再撒上一些五香豆,再配上油条,那绝对是人间美味。顾客喝过之后都赞不绝口,甚至会多要上两三碗。不管生意再火爆,老刘都不会忘记,这一切是东平粥给他的,他心中总会因为自己是个东平人而感到自豪。
东平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入选了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老刘熬了40多年粥,客人饭饱之际,他总会孜孜不倦地向客人们讲述东平粥的历史。而在老刘的老家,也就是州城,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东平湖边有一对贫穷的母子,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金宝以打柴为生。母子俩虽然贫穷,金宝却非常孝顺,每到半夜就挑担动身进城卖柴。有一日,金宝像往常一样走到城门,可眼前的城门却不像原来的那个城门,比金宝平时见到的城门大得多。金宝并没有起疑。他进城卖完柴后又买了一口锅,等回到家后就用这口锅和一些简易的原料做了锅粥。这锅粥有些煳味,但母子俩品尝时,却觉得比平时的粥都好喝。等他们喝完后,竟又多出来一锅粥。金宝向母亲讲述了这一路上发生的事,母亲便知道,金宝这是进入了仙城,这是有德之人才可进入的地方。从此之后,母子两人便用这口锅行善积德,留下美名。
故事讲完后,老刘总会望向摊子前面的一座山。谁也不知道老刘望的是那个抹上霞光的山头,还是大山外面的世界。
如今,老刘的儿子事业有成,搬到了大城市里。儿子想让老刘离开这个小县城,去大城市养老,可老刘只是拨着手中的算盘。算盘上拨出的是他在这个小县城做粥的天数,也是他给儿子的回应。这一次,老刘又做了一个决定,还是留在这里。他实在舍不得这里,舍不得东平粥……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