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在云层中穿行,舷窗外是无垠的夜空,我的记忆随之回到了初抵巴中市的日子——莽莽苍苍的大巴山,群山环绕的城市,还有孩子们如星星一样明亮的眼睛。
第一次来到巴中,是4月。跟随教育部流动科学课的团队,我作为讲师,向孩子们讲述飞船何以挣脱大地的束缚,奔往我们千百年以来心驰神往的月球。在来之前,我总担心孩子们会因为羞涩而不与我互动,但当我问出设计好的问题时,我看到了一只只争先恐后举起的小手,他们给予了我最大的热情和最真诚的回馈。课程结束,我深深鞠躬后下台,报告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将我围在中央,无数双小手争先恐后递来各个学科的课本,想让我签上名字。他们说,要签在课本上,因为课本是他们最珍贵的书,每天上课都要翻开看,激励他们成为像我一样的人。
我知道,他们递来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与对远方的渴望。我郑重地写下我的名字,也写下对他们的鼓励,一边签名,一边回答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诸如“月球车能不能像变形金刚一样,不仅能探索还能变形成基地呀”等。孩子们的提问虽然稚嫩,但他们的好奇心无比宝贵。我想,比起一堂课能教给孩子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带来一份好奇,要让孩子们相信,山外的世界、蓝天和宇宙,都有无限的可能。
于是,当暑假来临,我没有丝毫犹豫,积极跟巴中几所学校联系,带领实践队踏上与巴中重逢的路。我们精心策划课程,反复打磨教案,准备航模材料、水火箭零件、简易编程套件……仿佛要把整个航空航天的小小宇宙,都打包带进大巴山。这次,我们十几名队员整理好行装,跋涉山水,重返巴中。来到教室,上次来时见过的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攥着她刚完成的水火箭模型向我展示,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老师,大学……大学里真的能摸到飞机火箭吗?”
“能!”我拍拍她的肩膀,坚定地告诉她:“如果足够努力,你也能成为造火箭的人!”或许,我的这句话,能在一个小女孩内心里种下对蓝天和宇宙的向往,如无数北航人一样长出空天报国的理想。
巴中的暑假,天气并不算好,时而烈日如火,时而阴雨连连,蚊虫也特别多,但这些都丝毫没有阻挡孩子们探索的热情。我们带来了很多有趣的课程:我们从古代讲起,探寻古天文学的奥秘;我们带着孩子们向大自然学习,了解仿生飞行器的探索过程;我们一起畅想宇宙,了解什么样的动力可以支持我们探寻宇宙深处……一堂堂生动的理论课程,给巴中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奇世界的大门。
不止于此,简单的教室更是化身为奇妙的“星河工坊”,孩子们则化身“小小工程师”,拼装起航模和水火箭。我们俯身,在孩子们稚嫩的操作中小心翼翼地引导、讲解。当一个个由孩子们亲手拼装制作的水火箭飞向天空,他们不禁兴奋地尖叫起来。他们追逐着火箭划过的轨迹,牢牢记住火箭落下的位置,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的水火箭才是能飞得最高最远的那个。在他们热烈的讨论声和笑声中,水火箭一轮又一轮地划过蓝天,穿过白云。
在我们离开一周后,小女孩通过妈妈的手机发来消息。她执意要到北京看看,特别是要到北航看看,看看这里是不是如我们所说,有很多飞机、火箭。第一次来北京,她第一站就来到北航,打卡北航里面的博物馆,听讲解员讲述每一架飞机背后的故事;走遍北航的校园,与校园角落的飞机合影,也亲手触摸到那些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飞机。她说,她将来也要考入北航,到这里来上学,然后回到家乡,把火箭和飞机的知识讲给其他小朋友。
当那小小的种子埋入另一颗年轻的心灵,它会以我们无法预料的顽强姿态扎根、抽芽,最终生长成足以庇护他人的大树。无数由我们青年志愿者亲手传递的火种,已在无数像她一样的少年心中熠熠生辉。那份光,将会照耀他人,点亮新的星星。
这星河,永无倦时。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