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瓶药酒(散文)
龙书丞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8月26日 14版)
一
初春清晨,青灰色的老鹰岩崖顶从云雾里缓缓垂落下来,稳稳托住巴掌大的冷水田。父亲的脚印就常踩在这些被露水浸软的田埂上,像崖顶那棵枯瘦、破旧的白桦树的老树根一样,每一步都深深扎进土里。
午饭时,父亲从田里回来,端条长凳,坐在开满花的梨树下,艰难地脱下水鞋,双脚被水鞋闷得发白,湿漉漉地在堂屋地上印出歪歪扭扭的泥脚印。
如往常那样,父亲从碗柜的最顶层取下那瓶总蹲在角落的自制药酒,擦拭着橡胶塞子上的灰,谨慎地在碗里倒上五钱,再细心地压上塞子。浓郁的药香混着酒香扑鼻而来,“小孩不能学喝酒……”父亲倒酒时总要重复这句话。
吃过午饭,父亲又找来那双早已磨破的解放鞋,熟练地往门框脚上稍微一磕,泥土就簌簌地掉落下来。转身扛起和他一样苍老的锄头,走进了太阳高照的山头。傍晚,父亲会再一次歪斜着身子去到田里,赶走那群狡猾的麻雀。
那时,我总是趁父亲出去以后搬来凳子,去拿那瓶药酒,总想看看能让父亲舒展眉头的液体是什么味道。直到10岁那年,我悄悄溜到后屋檐下,偷尝父亲空酒瓶里的残酒,那辣味从舌尖炸开,顺着喉咙烧到胃里,直辣得喉咙发紧,尤其是那股川芎的味道,干呕。我无法理解父亲。
父亲并非嗜酒之人,极少碰酒,那瓶药酒在碗柜顶蒙了两年灰。他的酒瘾总是藏在逐渐歪斜的脊柱里,藏在每逢阴雨天就抽搐的大腿里。那是早年翻修老木屋和开采石板时受的伤,翻修老木屋时,雨后他独自爬上摇摇欲坠的房梁,湿滑的木梁让他失足坠落,后腰重重磕在屋檐下厚厚的青石板上,从此落下病根。开采石板时,沉重的石板碾过他的脚背,偏远山村也没有像样的医疗条件,父亲只能咬牙硬扛,靠着草药和土法子慢慢调养。
二
6月的玉米地里蒸腾着青腥的热气,父亲正弓着腰给玉米除草,半人高的锄头每一次钻进土里,都伴随着父亲的喘息声,起身休息都要扶着锄把缓上片刻。阳光下他的脊柱弯成一张绷紧的弓,一步一步,找寻着那根生活的箭矢。
傍晚吃饭时,我抢先取来那瓶药酒,倒了一两,比平时多倒了五钱,小心地端给父亲。父亲看了看我,抿了一口。吃过饭后,父亲强忍着痛拉开身体里那张弓,取下酒瓶,把碗里剩下的药酒一点一点地倒了回去,拧上塞子,轻轻晃了晃,又放了回去。
露水渐重时,每到夜里,父亲的腿更疼了,每动一下都要停下来喘气,那条受伤的腿僵硬地拖在身后。母亲的手始终环着他的腰,就像在托着一棵逐渐倾斜的树,父亲则在母亲的搀扶下倚着墙壁慢慢往床上挪,如同老鹰岩顶上两片在深秋寒风里挣扎的枯叶,风一吹就会没有抓手,但不会散。
父亲的衰老像场无声的雨。他开始在夜里咳嗽,呼吸像漏了气的风箱,在潮湿的夜色里时断时续。母亲起身推开后门,打着手电,将一碗碗放了米饭的水倒扣在屋檐下,对着沉沉的夜色念叨着,要父亲平平安安,再将父亲那瓶药酒大方地倒在地上,那些关于平安的祈愿像细小的种子,被药酒浸润着埋进泥土……
我悄悄扒开窗帘,躲在窗户边偷偷看着。然而父亲的咳嗽声依旧在另一头的房间里来回翻滚着,像一场无人来得及应答的骤雨,肆意摆弄着父亲,也粗鲁地打湿了母亲的眼眶。
咳嗽愈加严重的父亲没有再喝酒。第一场雪落时,父亲的腿已经疼得下不了地,倚靠在床头,母亲把温好的药酒倒在搪瓷碗里,蒸汽裹着酒香和草药的清香漫了上来。她掀开父亲的棉裤,用手蘸着热酒一遍遍擦拭着父亲的腿,从大腿根到脚踝,每个结痂的旧疤也都被酒气裹得发亮。
立春那天,父亲尝试着下地。阳光穿过结着冰花的窗户,撒在他摇晃的身体上。母亲寸步不离地跟着,像护一株怕被狂风折了茎的玉米,一瘸一拐,从床边走到院子,再从院子走到床边……
三
真正看清楚那瓶药酒的样子,是在父亲走后。父亲走在谷雨前几天,整理遗物时,我在碗柜深处摸到还没来得及擦完的半瓶药酒,瓶颈上的橡胶塞子早已发黄,瓶身上也落满一层厚厚的灰。母亲没有说话,默默将其小心放在后屋檐下。那里晒不到太阳,却能接住每年清明的雨。
除夕,我学着父亲将过年的仪式走了一遍,焚香、烧纸、杀鸡、敬告……再学着父亲取来那被瓶搁置在屋檐下的药酒,歪斜的瓶身半埋在黄胶泥里,瓶颈沾着雨渍,像一棵透明的竹笋,挣扎着站起来。小心倒上五钱,再细心盖上塞子,然后把它送回原位。
今年清明回老屋,后檐下的砖缝里早已爬满青苔,那半瓶药酒还在,它安静地斜靠在砖缝里,瓶身被雨水冲得发亮,砖缝里的青苔正慢慢往上爬,试图帮父亲抱住这个瓶子。
我走近蹲下,轻轻拧开早已发黑的橡胶盖子,父亲83年的光阴就混着淡淡的酒香漫了出来,漫过老屋的门槛,漫上长满野茼蒿的老鹰岩,漫成那个总在暮色里回家的佝偻背影。
我忽然想起父亲教我认稗子的午后。那天阳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风扶着它们在田埂上摇摇晃晃。父亲的影子覆在我身上,像身后那座不会倒的老鹰岩,不大,但足够稳。
酒瓶里的酒线就停在了那里,时间给予的白色絮状物像父亲鬓角的白发,又像田埂上未化的霜。而我知道,这半瓶酒早已不再是酒,它是父亲扛在肩上的锄头,是田埂上深深的脚印,是所有未说出口的黎明与黄昏,是他留给我们的,半瓶生活,半瓶思念。
傍晚,老鹰岩在暮色里渐渐模糊,一只麻雀精准地落在瓶口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风悄悄穿过老屋的走廊,将酒瓶轻轻推倒在地,捎走最后一缕酒香……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
一
初春清晨,青灰色的老鹰岩崖顶从云雾里缓缓垂落下来,稳稳托住巴掌大的冷水田。父亲的脚印就常踩在这些被露水浸软的田埂上,像崖顶那棵枯瘦、破旧的白桦树的老树根一样,每一步都深深扎进土里。
午饭时,父亲从田里回来,端条长凳,坐在开满花的梨树下,艰难地脱下水鞋,双脚被水鞋闷得发白,湿漉漉地在堂屋地上印出歪歪扭扭的泥脚印。
如往常那样,父亲从碗柜的最顶层取下那瓶总蹲在角落的自制药酒,擦拭着橡胶塞子上的灰,谨慎地在碗里倒上五钱,再细心地压上塞子。浓郁的药香混着酒香扑鼻而来,“小孩不能学喝酒……”父亲倒酒时总要重复这句话。
吃过午饭,父亲又找来那双早已磨破的解放鞋,熟练地往门框脚上稍微一磕,泥土就簌簌地掉落下来。转身扛起和他一样苍老的锄头,走进了太阳高照的山头。傍晚,父亲会再一次歪斜着身子去到田里,赶走那群狡猾的麻雀。
那时,我总是趁父亲出去以后搬来凳子,去拿那瓶药酒,总想看看能让父亲舒展眉头的液体是什么味道。直到10岁那年,我悄悄溜到后屋檐下,偷尝父亲空酒瓶里的残酒,那辣味从舌尖炸开,顺着喉咙烧到胃里,直辣得喉咙发紧,尤其是那股川芎的味道,干呕。我无法理解父亲。
父亲并非嗜酒之人,极少碰酒,那瓶药酒在碗柜顶蒙了两年灰。他的酒瘾总是藏在逐渐歪斜的脊柱里,藏在每逢阴雨天就抽搐的大腿里。那是早年翻修老木屋和开采石板时受的伤,翻修老木屋时,雨后他独自爬上摇摇欲坠的房梁,湿滑的木梁让他失足坠落,后腰重重磕在屋檐下厚厚的青石板上,从此落下病根。开采石板时,沉重的石板碾过他的脚背,偏远山村也没有像样的医疗条件,父亲只能咬牙硬扛,靠着草药和土法子慢慢调养。
二
6月的玉米地里蒸腾着青腥的热气,父亲正弓着腰给玉米除草,半人高的锄头每一次钻进土里,都伴随着父亲的喘息声,起身休息都要扶着锄把缓上片刻。阳光下他的脊柱弯成一张绷紧的弓,一步一步,找寻着那根生活的箭矢。
傍晚吃饭时,我抢先取来那瓶药酒,倒了一两,比平时多倒了五钱,小心地端给父亲。父亲看了看我,抿了一口。吃过饭后,父亲强忍着痛拉开身体里那张弓,取下酒瓶,把碗里剩下的药酒一点一点地倒了回去,拧上塞子,轻轻晃了晃,又放了回去。
露水渐重时,每到夜里,父亲的腿更疼了,每动一下都要停下来喘气,那条受伤的腿僵硬地拖在身后。母亲的手始终环着他的腰,就像在托着一棵逐渐倾斜的树,父亲则在母亲的搀扶下倚着墙壁慢慢往床上挪,如同老鹰岩顶上两片在深秋寒风里挣扎的枯叶,风一吹就会没有抓手,但不会散。
父亲的衰老像场无声的雨。他开始在夜里咳嗽,呼吸像漏了气的风箱,在潮湿的夜色里时断时续。母亲起身推开后门,打着手电,将一碗碗放了米饭的水倒扣在屋檐下,对着沉沉的夜色念叨着,要父亲平平安安,再将父亲那瓶药酒大方地倒在地上,那些关于平安的祈愿像细小的种子,被药酒浸润着埋进泥土……
我悄悄扒开窗帘,躲在窗户边偷偷看着。然而父亲的咳嗽声依旧在另一头的房间里来回翻滚着,像一场无人来得及应答的骤雨,肆意摆弄着父亲,也粗鲁地打湿了母亲的眼眶。
咳嗽愈加严重的父亲没有再喝酒。第一场雪落时,父亲的腿已经疼得下不了地,倚靠在床头,母亲把温好的药酒倒在搪瓷碗里,蒸汽裹着酒香和草药的清香漫了上来。她掀开父亲的棉裤,用手蘸着热酒一遍遍擦拭着父亲的腿,从大腿根到脚踝,每个结痂的旧疤也都被酒气裹得发亮。
立春那天,父亲尝试着下地。阳光穿过结着冰花的窗户,撒在他摇晃的身体上。母亲寸步不离地跟着,像护一株怕被狂风折了茎的玉米,一瘸一拐,从床边走到院子,再从院子走到床边……
三
真正看清楚那瓶药酒的样子,是在父亲走后。父亲走在谷雨前几天,整理遗物时,我在碗柜深处摸到还没来得及擦完的半瓶药酒,瓶颈上的橡胶塞子早已发黄,瓶身上也落满一层厚厚的灰。母亲没有说话,默默将其小心放在后屋檐下。那里晒不到太阳,却能接住每年清明的雨。
除夕,我学着父亲将过年的仪式走了一遍,焚香、烧纸、杀鸡、敬告……再学着父亲取来那被瓶搁置在屋檐下的药酒,歪斜的瓶身半埋在黄胶泥里,瓶颈沾着雨渍,像一棵透明的竹笋,挣扎着站起来。小心倒上五钱,再细心盖上塞子,然后把它送回原位。
今年清明回老屋,后檐下的砖缝里早已爬满青苔,那半瓶药酒还在,它安静地斜靠在砖缝里,瓶身被雨水冲得发亮,砖缝里的青苔正慢慢往上爬,试图帮父亲抱住这个瓶子。
我走近蹲下,轻轻拧开早已发黑的橡胶盖子,父亲83年的光阴就混着淡淡的酒香漫了出来,漫过老屋的门槛,漫上长满野茼蒿的老鹰岩,漫成那个总在暮色里回家的佝偻背影。
我忽然想起父亲教我认稗子的午后。那天阳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风扶着它们在田埂上摇摇晃晃。父亲的影子覆在我身上,像身后那座不会倒的老鹰岩,不大,但足够稳。
酒瓶里的酒线就停在了那里,时间给予的白色絮状物像父亲鬓角的白发,又像田埂上未化的霜。而我知道,这半瓶酒早已不再是酒,它是父亲扛在肩上的锄头,是田埂上深深的脚印,是所有未说出口的黎明与黄昏,是他留给我们的,半瓶生活,半瓶思念。
傍晚,老鹰岩在暮色里渐渐模糊,一只麻雀精准地落在瓶口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风悄悄穿过老屋的走廊,将酒瓶轻轻推倒在地,捎走最后一缕酒香……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