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黄雀记》:时代隐喻与精神困境的寓言式画卷
朱宜尧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02日 03版)
苏童的《黄雀记》,故事缘起简单,若论线索,可归结为“一张照片”“十八种绳结”“一则通知”“两只兔子”,这些可视为小说的独特道具;若论结构,可分为两种,一是小说的情境描绘,二是人物的心理剖析,剖析涵盖了小说人物的视角以及全知全能的视角。情节看似简易,然而剖析得极为透彻、全面且繁杂,正因如此,情节由浅入深,渐趋幽深。小说故事真正步入关键的“实质”阶段,是主人公“保润”被抓,这使得原本轻松的阅读氛围陡然紧张,事件也愈发复杂多变。
多义且辛辣的表现手法
小说以讽刺开篇。祖父年年为遗像拍照,让人匪夷所思。作为监护人,保润为捆绑祖父竟发明了18种绳结,实乃荒诞之举。写到这里,作家并未就此罢休,而是将讽刺进一步延展强化。18种绳结被赋予动听之名,越是动听,讽刺意味越浓,他甚至以“才华”名义在医院公然传授捆绑技法。随后,保润对仙女心生爱慕,本属正常情感。然而,狡黠的柳生从中煽风点火,加之此前与仙女有过80元纠葛,事态不断升级,最终柳生家人通过关系,让捆绑仙女的保润顶替他自己入狱,演变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小说中的讽刺接二连三,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震撼,一个比一个揪心。
苏童认为,讽刺的至高境界是幽默。小说中此类不动声色却令人捧腹、深思的语句俯拾皆是。例如,保润父亲的离世,被描述为“是香椿树街有史以来最安静的一次丧事”,恰恰反映出世间的喧嚣与混乱,只是多数人被表象所蒙蔽,看似毫无规律,实则隐有迹可循;又如,同样是被人坑了80元,阿六与保润的命运截然不同,处理方式的差异导致命运的天壤之别,这不仅暗含辛辣讽刺,更是对各自生命的深刻启迪;再如,曾经荒芜的水塔,本是柳生强奸仙女、栽赃保润的犯罪现场,如今却被改造成崇光寺,成为信徒朝圣祭拜之地,实乃莫大的讽刺!作家不动声色的笔触中暗含自身的态度与观点,令讽刺更具力度、更富智慧、更具韵味、更显深意。
顷刻间,世间冷暖骤变。保润、柳生、仙女等人,皆如惊弓之鸟,失去栖息之所,不知未来何去何从。人生道路由直变弯,由下坡转为上坡,只得夹着尾巴做人,戴着面具处世,人人背负沉重压力。
辛辣的讽刺,如锐利尖针,刺痛读者每一根敏感神经。讽刺成为小说对这个世界最犀利的表达、最有力的批判。这种讽刺以迂回曲折、暗香浮动之姿,作为小说的主体语言取得了巨大成功。
多味且幽深的叙事交响
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叙事乐章。其节奏张弛有度,使文章更具张力与魅力。
其一,语言清新、简约、纯粹。作家笔下的“仙女”与春天的景致相得益彰。保润讨债时,透过窗子,仙女的美从窗子飘出来:光裸的脚“精致而苍白”;舞动的脚尖仿佛与春风低语,与阳光嬉戏;脚指甲上涂抹着厚厚的“猩红色”指甲油,如迎风绽放的五片花瓣。“猩红色”一词,恰如其分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热烈奔放又略显笨拙木讷,作家以生花妙笔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其二,语言复杂、多变、微妙。作家从环境、心理、情绪、感受等多维度深挖人物内心的负罪感,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筛选、联想,进而触发自身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表面看似正常的生活,实则已沦为病态。许多原本单纯纯粹的语言逐渐变得幽深,别有深意。柳生看待世界,内心犹如藏着一面鼓,不时莫名敲响;又似怀揣一只兔子,焦躁与不安时常上蹿下跳。比如,仅见男女坐在沙滩上的背影,他便认定已经有事情发生了;在黑夜或遇见陌生人,便心生恐惧;就连改造水塔,也会隐隐发毛;他人不经意的一个手势,都能成为刺向他内心的尖刀。即便柳生外表掩饰得体,寒暄热情周到,但在得体与热络的背后,仍难掩一丝不安。
故而,《黄雀记》的叙事之妙,在于纯粹与复杂的完美融合,或许这正是人性的多面。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言往往背道而驰。生活中的诸多表演,只为迎合他人目光。我们不能仅将其归咎于社会,还应从更多层面加以审视。可以说,小说的叙事犹如一场宏大的交响乐,多声部、多韵律,婉转悠扬与气势磅礴相互交织,使得文字蕴含言外之意,富有幽深之感。
小说的节奏掌控得游刃有余,如波峰与波谷交替起伏,文字更具韧性,阅读更富韵味。比如,保润祖父被送去医院的途中,作家就描绘了诸多不期而遇。原本平淡无奇之处,在苏童笔下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节奏的松紧变化如一道吸引读者的磁力电波,使阅读变得轻松。
多重且深省的主题意蕴
《黄雀记》蕴含丰富寓意,犹如一幅时代隐喻与精神困境的寓言式画卷。
阅读完本书,不禁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警示人们在思考与处理问题时,切勿只顾眼前蝇头小利,而忽视潜在的危机。一件看似微不足道之事,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演变为截然不同之事,造成连锁反应,难以把控。
其次,本书主题亦有“黄雀衔环”之意。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柳生因愧疚替保润照顾祖父,却难以抚平保润内心的创伤。
再者,初读小说时,对“香椿树街”并无特殊感受,只觉得是个普通村名而已。然而,深入阅读后,便能体悟到作家的深远用意。香椿,自有其独特香气,有人爱之深切,有人厌之入骨。世间万物皆如此,所谓的香并非纯粹单一,或许是通过卑劣手段提炼所得;所谓的臭也并非单纯的臭,不过是掩盖了香。体面的“香”往往伴随着令人嫌恶的“臭”。那些未曾目睹的并非不存在,是局限所致。
我最后想说的,是关于这篇小说人物寓言身份的确认与转换的问题。如果说保润就是那只螳螂,柳生是那只黄雀,确实说得通,到底是保润顶罪柳生而入狱;可这只是小说的一部分,本书更多的是写柳生纠结的心理。那么这种纠结的心理,是不是也可以看作另一种“黄雀”的隐喻呢?我想当然可以。再看,小说的结尾是柳生的新婚之日,被保润三刀捅死,从现实来看,柳生是不是那只螳螂呢?当然也可以这样认为。自然而然,保润也就成了黄雀。可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哪有什么“螳螂”与“黄雀”的固定身份定性,伤害别人的人,自己也常常被更强大的力量所伤害。这或许就是《黄雀记》的核心意旨。
《黄雀记》,故事不算繁杂,人物不多,但呈现出的意蕴深远悠长,回味无穷。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苏童的《黄雀记》,故事缘起简单,若论线索,可归结为“一张照片”“十八种绳结”“一则通知”“两只兔子”,这些可视为小说的独特道具;若论结构,可分为两种,一是小说的情境描绘,二是人物的心理剖析,剖析涵盖了小说人物的视角以及全知全能的视角。情节看似简易,然而剖析得极为透彻、全面且繁杂,正因如此,情节由浅入深,渐趋幽深。小说故事真正步入关键的“实质”阶段,是主人公“保润”被抓,这使得原本轻松的阅读氛围陡然紧张,事件也愈发复杂多变。
多义且辛辣的表现手法
小说以讽刺开篇。祖父年年为遗像拍照,让人匪夷所思。作为监护人,保润为捆绑祖父竟发明了18种绳结,实乃荒诞之举。写到这里,作家并未就此罢休,而是将讽刺进一步延展强化。18种绳结被赋予动听之名,越是动听,讽刺意味越浓,他甚至以“才华”名义在医院公然传授捆绑技法。随后,保润对仙女心生爱慕,本属正常情感。然而,狡黠的柳生从中煽风点火,加之此前与仙女有过80元纠葛,事态不断升级,最终柳生家人通过关系,让捆绑仙女的保润顶替他自己入狱,演变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小说中的讽刺接二连三,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震撼,一个比一个揪心。
苏童认为,讽刺的至高境界是幽默。小说中此类不动声色却令人捧腹、深思的语句俯拾皆是。例如,保润父亲的离世,被描述为“是香椿树街有史以来最安静的一次丧事”,恰恰反映出世间的喧嚣与混乱,只是多数人被表象所蒙蔽,看似毫无规律,实则隐有迹可循;又如,同样是被人坑了80元,阿六与保润的命运截然不同,处理方式的差异导致命运的天壤之别,这不仅暗含辛辣讽刺,更是对各自生命的深刻启迪;再如,曾经荒芜的水塔,本是柳生强奸仙女、栽赃保润的犯罪现场,如今却被改造成崇光寺,成为信徒朝圣祭拜之地,实乃莫大的讽刺!作家不动声色的笔触中暗含自身的态度与观点,令讽刺更具力度、更富智慧、更具韵味、更显深意。
顷刻间,世间冷暖骤变。保润、柳生、仙女等人,皆如惊弓之鸟,失去栖息之所,不知未来何去何从。人生道路由直变弯,由下坡转为上坡,只得夹着尾巴做人,戴着面具处世,人人背负沉重压力。
辛辣的讽刺,如锐利尖针,刺痛读者每一根敏感神经。讽刺成为小说对这个世界最犀利的表达、最有力的批判。这种讽刺以迂回曲折、暗香浮动之姿,作为小说的主体语言取得了巨大成功。
多味且幽深的叙事交响
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叙事乐章。其节奏张弛有度,使文章更具张力与魅力。
其一,语言清新、简约、纯粹。作家笔下的“仙女”与春天的景致相得益彰。保润讨债时,透过窗子,仙女的美从窗子飘出来:光裸的脚“精致而苍白”;舞动的脚尖仿佛与春风低语,与阳光嬉戏;脚指甲上涂抹着厚厚的“猩红色”指甲油,如迎风绽放的五片花瓣。“猩红色”一词,恰如其分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热烈奔放又略显笨拙木讷,作家以生花妙笔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其二,语言复杂、多变、微妙。作家从环境、心理、情绪、感受等多维度深挖人物内心的负罪感,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筛选、联想,进而触发自身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表面看似正常的生活,实则已沦为病态。许多原本单纯纯粹的语言逐渐变得幽深,别有深意。柳生看待世界,内心犹如藏着一面鼓,不时莫名敲响;又似怀揣一只兔子,焦躁与不安时常上蹿下跳。比如,仅见男女坐在沙滩上的背影,他便认定已经有事情发生了;在黑夜或遇见陌生人,便心生恐惧;就连改造水塔,也会隐隐发毛;他人不经意的一个手势,都能成为刺向他内心的尖刀。即便柳生外表掩饰得体,寒暄热情周到,但在得体与热络的背后,仍难掩一丝不安。
故而,《黄雀记》的叙事之妙,在于纯粹与复杂的完美融合,或许这正是人性的多面。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言往往背道而驰。生活中的诸多表演,只为迎合他人目光。我们不能仅将其归咎于社会,还应从更多层面加以审视。可以说,小说的叙事犹如一场宏大的交响乐,多声部、多韵律,婉转悠扬与气势磅礴相互交织,使得文字蕴含言外之意,富有幽深之感。
小说的节奏掌控得游刃有余,如波峰与波谷交替起伏,文字更具韧性,阅读更富韵味。比如,保润祖父被送去医院的途中,作家就描绘了诸多不期而遇。原本平淡无奇之处,在苏童笔下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节奏的松紧变化如一道吸引读者的磁力电波,使阅读变得轻松。
多重且深省的主题意蕴
《黄雀记》蕴含丰富寓意,犹如一幅时代隐喻与精神困境的寓言式画卷。
阅读完本书,不禁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警示人们在思考与处理问题时,切勿只顾眼前蝇头小利,而忽视潜在的危机。一件看似微不足道之事,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演变为截然不同之事,造成连锁反应,难以把控。
其次,本书主题亦有“黄雀衔环”之意。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柳生因愧疚替保润照顾祖父,却难以抚平保润内心的创伤。
再者,初读小说时,对“香椿树街”并无特殊感受,只觉得是个普通村名而已。然而,深入阅读后,便能体悟到作家的深远用意。香椿,自有其独特香气,有人爱之深切,有人厌之入骨。世间万物皆如此,所谓的香并非纯粹单一,或许是通过卑劣手段提炼所得;所谓的臭也并非单纯的臭,不过是掩盖了香。体面的“香”往往伴随着令人嫌恶的“臭”。那些未曾目睹的并非不存在,是局限所致。
我最后想说的,是关于这篇小说人物寓言身份的确认与转换的问题。如果说保润就是那只螳螂,柳生是那只黄雀,确实说得通,到底是保润顶罪柳生而入狱;可这只是小说的一部分,本书更多的是写柳生纠结的心理。那么这种纠结的心理,是不是也可以看作另一种“黄雀”的隐喻呢?我想当然可以。再看,小说的结尾是柳生的新婚之日,被保润三刀捅死,从现实来看,柳生是不是那只螳螂呢?当然也可以这样认为。自然而然,保润也就成了黄雀。可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哪有什么“螳螂”与“黄雀”的固定身份定性,伤害别人的人,自己也常常被更强大的力量所伤害。这或许就是《黄雀记》的核心意旨。
《黄雀记》,故事不算繁杂,人物不多,但呈现出的意蕴深远悠长,回味无穷。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