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中国青年作家报》主编):有幸邀请两位老师来参加我们第一期的新青年文学讲坛活动,希望能通过今天这样一场直播,更好地帮助所有爱好文学的青年走得更远。对于青年写作者来说,怎样才能从个人的经验出发,在写作中引起读者的共鸣?
红孩(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从“我”出发,包括我的认识、我的见解、我的看法。我们看任何一篇小说或者散文,读到的都是作家自己的判断和见识。作为写作者,就是要从复杂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所谓的精神的东西、思想的东西、情绪的东西。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过一句话,“笔墨等于零”,画得像是技术,通过绘画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才是艺术。艺术源自内心,是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悟性,文学也是一样。
肖云儒老师曾经提出,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相信大家都学过,而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散文的确定与非确定性”。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条直线一样,所面对的一件事、一段经历就是其中的一截线段,散文创作所解决的不是某一截线段的问题,而是穿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的部分,这才恰恰是我们文学要表达的最根本的东西。
丁晓平(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我是从纯文学写作转向了历史写作,进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做图书编辑和出版工作后,我越发感觉到历史真实比虚构更精彩。我始终坚持这样一句话,当你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时候,才会发现你是一个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和文学工作者,这些年我完成了一些史学工作者的任务,我认为既然我拥有这些资料,就有责任和义务把历史讲清楚。历史能增加我们前行的力量和信心,这是我历史写作的经验,我希望年轻朋友们可以多读历史书,历史确实是最好的教科书。
周伟:感谢两位老师。距离《新青年》创刊已经过去了110年,但青年的本质是不变的。每一代青年都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有着共同性,新时代青年要如何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个性、写出更好的文学、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共同去不断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