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铁路文工团出品的话剧《红岩》在北京第二轮演出期间,北京二七剧场迎来了两位特别的观众——当年与宋振中(小萝卜头原型)一起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的狱友,以及宋振中的二哥。中国铁路文工团艺术创作部二级导演、话剧《红岩》导演武雨泽说,两位老人看完演出后十分激动,“他们对我们说,只要这部戏一直演下去就是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能够让大家不忘记那些革命烈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我们也很庆幸能通过这种形式陪父辈重温他们经历过的岁月,从他们手中接过红旗,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他们的精神”。

  9月26日,第二场“新青年文学讲坛”直播活动在北京前门“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举行。武雨泽、中国铁路文工团一级演员王蔚、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经典再造编辑中心编辑马福悦做客书店,围绕《红岩》的诞生缘起与艺术改编,与线上观众一同探讨如何在当下语境中让红色经典与青年产生共鸣、让红岩精神持续传递。

  在更多读者和观众心中种下光明的火种

  1961年12月,小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已陪伴中国人走过60多年的作品,为何至今仍经久不衰?

  作为95后青年,马福悦从小读着《红岩》长大,并在工作后参与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第四版《红岩》的编辑工作。在直播中,她分享了《红岩》诞生的缘起:“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道,听了罗广斌同志演讲新中国成立前‘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故事,深受教育,希望中青社能把这个故事以小说形式出版,让更多人了解。”

  几经曲折与数次修改,1961年,由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小说《红岩》正式出版面世,如同平地起惊雷,在全国范围引发轰动。“在回忆录里两位老师谈到,《红岩》真正的作者,是那些在渣滓洞、白公馆里为革命献身的先烈,这是一部由许多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成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马福悦说,“自从《红岩》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就一直有着令人心潮澎湃的力量,其承载的红岩精神至今仍然鲜活。从出版社的角度讲,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一直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工作时,马福悦和同事时常会接到小读者打来的电话,“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有些我也需要回去查资料才能回答上来。《红岩》的故事和人物是真正走进了孩子们内心的,从多形式宣传、版权保护等不同角度为这部旗帜性作品保驾护航,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以当代语境诠释红色经典

  直播活动前夕,话剧《红岩》刚刚结束在重庆的巡演,这是继6月北京首演后,剧组首次将演出带回红岩精神的发源地,这也是中国铁路文工团继1962年、1989年、1996年后第4次排演话剧《红岩》。

  “距离上一版演出已经过去快30年了,从接到团里要把《红岩》重新搬上舞台的任务,我们一直想做的就是让这部红色经典被更多当下的观众所接受。”武雨泽说,“《红岩》的故事和人物是深深刻在几代中国人记忆当中的,如何把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讲得有新意,让观众坐得住、看得完,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事情。”

  剧本改编方面,新版话剧《红岩》在综合中国铁路文工团前三版《红岩》精华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谍战、悬疑元素,同时塑造以江姐、许云峰为首的英雄群像,挖掘每个人物身上的高光。“不管是情节、情感上,还是舞台形式和舞美上,我们都努力做到保证每一场戏有看点、吸引人。”武雨泽说。

  作为剧中江姐的饰演者,王蔚提到,对于演员来说,演绎中最大的难点是要先将大众刻板印象中的英雄人物还原成一个“人”。“尤其是对于像江姐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往往已经存在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容易变成一个壳架在演员身上。但在创排的过程中,通过慢慢走进角色,挖掘江姐的内心,我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她不仅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者,也是一个鲜活的人。在孩子面前,她是温柔的母亲,在战友面前,则是温暖的大姐姐。”

  从接到饰演江姐的任务,再到建组排练、站上舞台,呐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竹签是竹子做的,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王蔚感觉,自己也逐渐与这位革命烈士产生了精神上的联结。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在剧中最为共情的是江姐在狱中受刑时,特务拿出她孩子的照片作威胁的一刻,“那一刻感到的不只是心痛,更是心碎,但为了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江姐挺住了酷刑,始终没有暴露任何信息,这是革命者坚定信仰的力量”。

  “这些革命战士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会在看到孩子的照片时心疼,在得知丈夫牺牲后崩溃,但信仰的力量让他们一次次在关键时刻作出了伟大的选择。”武雨泽说。

  本次新版话剧《红岩》,武雨泽的女儿也参与到演出中,饰演小萝卜头一角。每场演出临近末尾,演员们在舞台上集体诵读《我的“自白”书》时,她都会在侧幕跟着背诵。“通过参演,她对于共产党和共产党人都有了一种真切的感受。”武雨泽说,“不管是我女儿还是来看演出的小朋友,我相信他们心中都潜移默化地种下了一颗光明的火种。”

  马福悦曾观看了话剧《红岩》北京场的演出,她还记得,演出结束散场时,有个小朋友走在她前面一路抹着眼泪。王蔚则提起,在重庆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有位年轻观众冲到舞台边,哭着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动。

  “从创排期间剧组两次前往重庆采风,再到这次回重庆巡演,无论淡季还是旺季,红岩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总能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武雨泽回忆,而在剧场里,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被家长领着前来的小朋友,走进剧场的观众无不沉浸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大众对红色文化一直有需求,所以我们永远要对传承红色经典和红色精神充满信心,坚持讲好观众爱看的红色经典故事。”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