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火车(随笔)
李广宇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0月21日 09版)
1
26岁那年,我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到贵州盘县当老师,虽然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可在那里的经历足够我用一生来回味。然后就是每年大连、贵州间的来来回回,如同候鸟,不是去那里怀念故旧,而是到那里偶遇我的学生们——最开始时,真的只是偶遇,刚刚辍学的学生们四处打工,能见到他们几乎全靠运气,后来他们开始陆续回到家乡,创业、成家、生育,慢慢变成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普通人。可在我的眼里,他们一点都不普通,我喊得出他们的名字,叫得出他们的外号,而且记得他们读书时的模样。被人记住大约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就如我,也被他们记得,当他们亲热地喊我一声“李老师”时,我的心都化了一般,甜。
当年的盘县,如今在地图上早已遍寻不见,取代它的是另一个名字。但我心里依旧固执地认为它就应该叫盘县,只有盘县才代表我曾经到过的那个地方。两河乡中学是我当年教书的地方,那里原来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记录过那里雨天的美丽与静谧、风夜的热闹与喧哗,当然也穷,学生们要翻山越岭来上学,中午吃不上饭,要硬扛着,坐在操场上晒太阳,让自己身体暖和起来……而这些如今只存在于我的回忆里了。
我一直觉得是火车改变了盘县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我的学生们的命运。当年偏僻的两河乡刚好就在如今高铁站的位置上,动迁征地让很多学生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到高铁的建设当中,在那场如火如荼的基建狂飙中获益。
2
冯熊每次来车站接我,都会开着不同的车,车子越来越豪华,他也越来越胖。一见面,我会拍着他的大肚子问,心宽体胖吗?他嘿嘿地笑,跟读书时一样害羞。他似乎只在我面前会害羞。
冯熊是最早参加高铁建设的学生之一。之前他做过很多临时工作,还被人骗过,从吉林某地逃出来后,他到大连来找我。那次我帮他买了回程车票,还给了他一点钱,这也成了十几年后,他每次见我都要说起的故事。
回贵州之后,冯熊在乡下种苞谷、养猪。我再去盘县时,忘记通知他,他听说我来,自己跑来找我,一身旧衣服,脸上带着诚惶诚恐的表情。那次他特意买了一箱饮料送我,然后没吃饭就要离开。
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某种鄙视链,看得出其他同学都看不起他。我看得出来,只是不说,冯熊也如此。我独自送他去车站,他还是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样子,最后才结结巴巴地说,李老师,下次来我家吃饭。
可惜我一直没能去他家做客。早先教他时,我去过他家家访,那是一个坐落在山坡上的小村子,风景极好,只是穷。冯熊穿着一件掉色的蓝布衣服,冲我跑来,喊着,李老师,走嘛,去我家嘛!唉,那情景早已刻进我的生命里。
十几年后,那个村子消失了,替代它的是巨大的高铁站。冯熊家拆迁后得到了大笔的补偿款,他用这些钱买下了卡车和挖掘机,而后承包了高铁站的建设项目,成了一个包工头。
上次见到他,他却已经从老板变成了盘县著名的“老赖”,每天无数人堵门讨债,逼得他不得不离开盘县去外地赚钱还债——冯熊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他在外地开砂厂、接工程,他发誓要东山再起。有钱的时候,冯熊喊来所有能联系上的同学,KTV五颜六色的灯光下,他神态安然,话也不多。同学们在唱歌,他只是垂着眼睛听着,这时候大概是他最享受的时刻,他已经不是那个穿着旧衣、一身猪粪味道的乡下人。现在,同学们依旧看不起他,但这重要吗?冯熊一直孜孜以求地努力生活,仅仅这一点就让人感佩。人世艰难,只要不死,总还要坚强地活下去。冯熊在用他的人生告诉我这个道理。
3
马全还是那么腼腆,即便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我到盘县的那天晚上,他特意从昆明赶回来见我,但见面却不说话,只是笑,我问一句他答一句,跟读书的时候一样。他大概是我的学生里改变最小的一个了,身体跟当年一样壮实,表情跟当年一样木讷,待人却是真的好,贴心贴肺的那种,比女孩子还细腻。
在乡下教书的时候,我经常生病,学生们会想方设法收罗秘方给我治病,不知名的野果子、乌漆漆的树根,还有学生给我抓来黄鳝,让我放血泡酒,说是不但治病,而且长生不老,现在回想起来又好笑又感动。马全的父亲在乡下当兽医,他大概向父亲打听过,才给我带来了一根木头,我疑惑地问他是什么,他说这是“十大功劳”,煮水喝可以治你的病。我忍着笑,收下了,但没敢尝试。不料第二天一大早,马全就跑来宿舍敲门,问我好不好喝?我胡乱地点头,说好喝。
说实话,正是这“十大功劳”,让我对马全印象深刻。多年以后,我特意查过,还真有“十大功劳”这一味中药,独具清热解毒的功效,于我是对症的。
高铁的到来并没有改变马全家的状况。因为他家所在村子太偏僻,离高铁站很远。如果说有改变,就是他可以去高铁工地挖石子,还可以去更远的地方打工,比如昆明。
我问马全在昆明做什么?他说,跟着人家搞装修。我“哦”了一下,眼前的马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眼里充满阳光的大男孩。他的脸色黝黑,头发很长,手指粗糙,指甲缝里积满了黑泥,见我看他的手,他下意识地缩回去。我问,不想学医了?他摇摇头,迟疑了一下,才低声说,我说不好。
马全曾经多么痴迷成为一个医生。为了当医生,他自费去贵阳读培训班,回来却因为学历不够而不得不放弃资格证考试,后来他说他要学中医,可学中医又找不到肯收他为徒的老师……马全的想法曾经让我感觉他有些异想天开,可现在想想,只觉得惭愧——谁说咸鱼不能心怀翻身的梦想?
我本打算到昆明再找马全聊聊,谁知事情多,走的那天才想起他来,想想,还是下次再找他吧。找他,是有话要对他说。
梦想被岁月磨蚀了,可依旧会闪闪发光,它会在某个至暗时刻照亮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激情澎湃、热泪盈眶。一个人再平凡,一旦有了梦想,他就不再是普通的个体,这才是我们追求梦想的缘由。我一直想把这些告诉马全,还要告诉他,只要心怀梦想,就不要拒绝苦难、不要拒绝悲惨,人这辈子为了梦想而努力,才是最值得的活着的方式。
4
20多年过去,学生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个人的选择,更有时代的痕迹,而其中高铁站带来的影响却是无比巨大的。高铁站让他们看到了山外的文明,并迅速被这种文明裹挟着进入城市化,让他们几乎毫不费力地成为城市居民。
这种变化在当下中国并不少见,或许只是因为这些人是我的学生,所以才会被我格外关注。我一直很喜欢高铁站背后的隐喻,就如同喜欢把我的学生们看成一列列远行才归的火车一样——高铁站是他们永远的家,即便他们走得再远,最终依旧要回到故土。
20多年里,我同他们当中的某些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让我有机会目睹他们走过的路,与他们一起悲伤、一同欢喜。沧海桑田,两河乡中学的校舍可以翻新、旧宿舍可以拆掉,但我跟学生们的情谊却没有丝毫改变,当年我是他们的老师,现在我是他们的朋友。因为我的每次探望,他们才有了团聚的理由,才有了互相联络的机会,同时,也因为与他们的见面,让我时刻感受到成长的力量,感受到这个时代对个人的塑造与改变。
再平凡的生命也是一个精彩的小世界,再庸常的人生也有一丝照亮世界的光影,当我把一个人的生命放长到10年、20年,才看得清生命本底的亮色与暗影,这让我感到庆幸和愉悦。
这次离开盘县时,我特意选择到老火车站乘坐绿皮火车,不是怀旧,而只是想体会当年学生们离家外出时的惆怅与无奈。空荡荡的车厢里,光影腾挪,真的仿佛重回旧日,此刻,时光终于放慢了脚步……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
1
26岁那年,我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到贵州盘县当老师,虽然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可在那里的经历足够我用一生来回味。然后就是每年大连、贵州间的来来回回,如同候鸟,不是去那里怀念故旧,而是到那里偶遇我的学生们——最开始时,真的只是偶遇,刚刚辍学的学生们四处打工,能见到他们几乎全靠运气,后来他们开始陆续回到家乡,创业、成家、生育,慢慢变成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普通人。可在我的眼里,他们一点都不普通,我喊得出他们的名字,叫得出他们的外号,而且记得他们读书时的模样。被人记住大约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就如我,也被他们记得,当他们亲热地喊我一声“李老师”时,我的心都化了一般,甜。
当年的盘县,如今在地图上早已遍寻不见,取代它的是另一个名字。但我心里依旧固执地认为它就应该叫盘县,只有盘县才代表我曾经到过的那个地方。两河乡中学是我当年教书的地方,那里原来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我在很多文章里都记录过那里雨天的美丽与静谧、风夜的热闹与喧哗,当然也穷,学生们要翻山越岭来上学,中午吃不上饭,要硬扛着,坐在操场上晒太阳,让自己身体暖和起来……而这些如今只存在于我的回忆里了。
我一直觉得是火车改变了盘县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我的学生们的命运。当年偏僻的两河乡刚好就在如今高铁站的位置上,动迁征地让很多学生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到高铁的建设当中,在那场如火如荼的基建狂飙中获益。
2
冯熊每次来车站接我,都会开着不同的车,车子越来越豪华,他也越来越胖。一见面,我会拍着他的大肚子问,心宽体胖吗?他嘿嘿地笑,跟读书时一样害羞。他似乎只在我面前会害羞。
冯熊是最早参加高铁建设的学生之一。之前他做过很多临时工作,还被人骗过,从吉林某地逃出来后,他到大连来找我。那次我帮他买了回程车票,还给了他一点钱,这也成了十几年后,他每次见我都要说起的故事。
回贵州之后,冯熊在乡下种苞谷、养猪。我再去盘县时,忘记通知他,他听说我来,自己跑来找我,一身旧衣服,脸上带着诚惶诚恐的表情。那次他特意买了一箱饮料送我,然后没吃饭就要离开。
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某种鄙视链,看得出其他同学都看不起他。我看得出来,只是不说,冯熊也如此。我独自送他去车站,他还是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样子,最后才结结巴巴地说,李老师,下次来我家吃饭。
可惜我一直没能去他家做客。早先教他时,我去过他家家访,那是一个坐落在山坡上的小村子,风景极好,只是穷。冯熊穿着一件掉色的蓝布衣服,冲我跑来,喊着,李老师,走嘛,去我家嘛!唉,那情景早已刻进我的生命里。
十几年后,那个村子消失了,替代它的是巨大的高铁站。冯熊家拆迁后得到了大笔的补偿款,他用这些钱买下了卡车和挖掘机,而后承包了高铁站的建设项目,成了一个包工头。
上次见到他,他却已经从老板变成了盘县著名的“老赖”,每天无数人堵门讨债,逼得他不得不离开盘县去外地赚钱还债——冯熊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他在外地开砂厂、接工程,他发誓要东山再起。有钱的时候,冯熊喊来所有能联系上的同学,KTV五颜六色的灯光下,他神态安然,话也不多。同学们在唱歌,他只是垂着眼睛听着,这时候大概是他最享受的时刻,他已经不是那个穿着旧衣、一身猪粪味道的乡下人。现在,同学们依旧看不起他,但这重要吗?冯熊一直孜孜以求地努力生活,仅仅这一点就让人感佩。人世艰难,只要不死,总还要坚强地活下去。冯熊在用他的人生告诉我这个道理。
3
马全还是那么腼腆,即便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我到盘县的那天晚上,他特意从昆明赶回来见我,但见面却不说话,只是笑,我问一句他答一句,跟读书的时候一样。他大概是我的学生里改变最小的一个了,身体跟当年一样壮实,表情跟当年一样木讷,待人却是真的好,贴心贴肺的那种,比女孩子还细腻。
在乡下教书的时候,我经常生病,学生们会想方设法收罗秘方给我治病,不知名的野果子、乌漆漆的树根,还有学生给我抓来黄鳝,让我放血泡酒,说是不但治病,而且长生不老,现在回想起来又好笑又感动。马全的父亲在乡下当兽医,他大概向父亲打听过,才给我带来了一根木头,我疑惑地问他是什么,他说这是“十大功劳”,煮水喝可以治你的病。我忍着笑,收下了,但没敢尝试。不料第二天一大早,马全就跑来宿舍敲门,问我好不好喝?我胡乱地点头,说好喝。
说实话,正是这“十大功劳”,让我对马全印象深刻。多年以后,我特意查过,还真有“十大功劳”这一味中药,独具清热解毒的功效,于我是对症的。
高铁的到来并没有改变马全家的状况。因为他家所在村子太偏僻,离高铁站很远。如果说有改变,就是他可以去高铁工地挖石子,还可以去更远的地方打工,比如昆明。
我问马全在昆明做什么?他说,跟着人家搞装修。我“哦”了一下,眼前的马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眼里充满阳光的大男孩。他的脸色黝黑,头发很长,手指粗糙,指甲缝里积满了黑泥,见我看他的手,他下意识地缩回去。我问,不想学医了?他摇摇头,迟疑了一下,才低声说,我说不好。
马全曾经多么痴迷成为一个医生。为了当医生,他自费去贵阳读培训班,回来却因为学历不够而不得不放弃资格证考试,后来他说他要学中医,可学中医又找不到肯收他为徒的老师……马全的想法曾经让我感觉他有些异想天开,可现在想想,只觉得惭愧——谁说咸鱼不能心怀翻身的梦想?
我本打算到昆明再找马全聊聊,谁知事情多,走的那天才想起他来,想想,还是下次再找他吧。找他,是有话要对他说。
梦想被岁月磨蚀了,可依旧会闪闪发光,它会在某个至暗时刻照亮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激情澎湃、热泪盈眶。一个人再平凡,一旦有了梦想,他就不再是普通的个体,这才是我们追求梦想的缘由。我一直想把这些告诉马全,还要告诉他,只要心怀梦想,就不要拒绝苦难、不要拒绝悲惨,人这辈子为了梦想而努力,才是最值得的活着的方式。
4
20多年过去,学生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个人的选择,更有时代的痕迹,而其中高铁站带来的影响却是无比巨大的。高铁站让他们看到了山外的文明,并迅速被这种文明裹挟着进入城市化,让他们几乎毫不费力地成为城市居民。
这种变化在当下中国并不少见,或许只是因为这些人是我的学生,所以才会被我格外关注。我一直很喜欢高铁站背后的隐喻,就如同喜欢把我的学生们看成一列列远行才归的火车一样——高铁站是他们永远的家,即便他们走得再远,最终依旧要回到故土。
20多年里,我同他们当中的某些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让我有机会目睹他们走过的路,与他们一起悲伤、一同欢喜。沧海桑田,两河乡中学的校舍可以翻新、旧宿舍可以拆掉,但我跟学生们的情谊却没有丝毫改变,当年我是他们的老师,现在我是他们的朋友。因为我的每次探望,他们才有了团聚的理由,才有了互相联络的机会,同时,也因为与他们的见面,让我时刻感受到成长的力量,感受到这个时代对个人的塑造与改变。
再平凡的生命也是一个精彩的小世界,再庸常的人生也有一丝照亮世界的光影,当我把一个人的生命放长到10年、20年,才看得清生命本底的亮色与暗影,这让我感到庆幸和愉悦。
这次离开盘县时,我特意选择到老火车站乘坐绿皮火车,不是怀旧,而只是想体会当年学生们离家外出时的惆怅与无奈。空荡荡的车厢里,光影腾挪,真的仿佛重回旧日,此刻,时光终于放慢了脚步……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