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咖啡右手茶(散文)
杨海蒂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0月28日 02版)
世人无不知普洱茶,相形之下,普洱咖啡的名气小多了。其实,普洱咖啡早已香飘四海,“世界茶源”普洱又有了一个新头衔:中国咖啡之都。茶香亘古浸润的土地,咖啡的醇香益发浓厚。
茶、咖啡、可可,并列为全球三大(不含酒精的)饮品;世界三大饮品的江湖版图,普洱占据了半壁江山。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1000多年前,一片片小小的茶叶,装进“唐僧们”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成全了日本文化中“和敬清寂”的茶道;也曾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船只,漂洋过海到欧洲,成就了英国文化中精致优雅的下午茶礼仪……普洱境内的茶马古道宁洱段,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虽已不闻古道上的马蹄声声,但耳畔缠绵热辣的《马帮情歌》成为历史的回响。
昔日的茶马古道驿站,承载着普洱茶的辉煌历史。
优越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普洱被联合国环境署赞誉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被法国探险家惊叹为“东方的普罗旺斯”。普洱拥有全中国三分之一的物种,有“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之称,一年四季鲜花绽放瓜果飘香,这方孕育古茶林的热土,也是咖啡树生长的乐园。
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将咖啡种子带到了普洱,澜沧县拉巴村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树。在普洱生长的茶叶,有花香;在普洱生长的咖啡,有果味。2010年,普洱咖啡获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口感“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品质优、色泽好、味道美的普洱咖啡,销往荷兰、德国、美国等数十个国家,普洱成为咖啡界国际巨头的核心原料供应地,瑞士雀巢公司是普洱咖啡最大的收购商……
中国咖啡看云南,云南咖啡看普洱。18年前,我首次来到普洱,到“茶叶的故乡”景东采风,无量山、哀牢山上成片成片的野生古茶树群,让我大为震撼。这次来到普洱,我的感官纷纷叛变,咖啡树比茶树更让我兴奋,咖啡香比茶香更诱惑我。
网红打卡地“子元稻田咖啡”,是普洱市推进咖啡与旅游深度融合催生出的新业态。子元咖啡把咖啡做得“花样”百出:牛油果拿铁、雪梨白花拿铁、酸木瓜咖啡……入口瞬间,微妙的甜味,暧昧的气味,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蓝天倒映在小湖中,白云飘浮在咖啡杯里,风吹稻穗如浪,咖啡香气四溢,场景如诗如画,我心如痴如醉。据说上午喝咖啡有益于健康,能降低“三高”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我们一行人均连喝了五六杯,有人直呼“把这辈子的咖啡都喝完了!”
午后的“心意”咖啡屋。当浅褐色的咖啡液注入杯中,当杯里泛起细密的泡沫,屋子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以普洱茶发酵工艺烘焙咖啡豆,将普洱咖啡与普洱茶“混为一坛”,不仅是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顺便一提,茶与咖啡是老冤家,“茶咖”则是欢喜冤家、本土咖啡新势力。
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帕亮村,见到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咖啡树林,我兴奋地放声高歌《阿佤人民唱新歌》。这儿是集咖啡三产融合发展的实体庄园,是当地产业帮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咖啡树是村民的致富树,猎猎飘扬的红色条幅“让种咖啡的人先富起来”,在碧翠山野中显得格外醒目。普洱没有冬季,桥安咖啡庄园一季一景——翡翠般的绿叶铺天盖地,茉莉花似的花朵灿若云霞,红樱桃般的果实琳琅满目。除了视觉享受,还有味觉的饕餮盛宴,庄园的“咖啡宴”遐迩闻名,鲜美的咖啡鸡,嘎嘣脆的爆炒咖啡叶,馥郁芳香的咖啡蘑菇汤……让我大快朵颐。
“世界遗产”景迈山上的翁基古寨,完好保留了布朗族的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我们在此举行“咖啡夜”篝火晚会,度过一个美好难忘的夜晚。隐匿于景迈山万亩古茶园的野鸭塘河谷咖啡店,是一栋充满野趣的布朗族干栏式房屋,眼观四面八方旖旎风景,在清风明月鸟语花香中,一杯普洱茶或普洱咖啡落肚,整个身心得到极大慰藉。
饮茶融入了世人的日常生活,咖啡则给人类增添了无穷乐趣。一位法国哲学家用艺术家的夸张手法说,“咖啡的出现,带给了欧洲人自使用火以来最伟大的文明”。从全世界范围看,咖啡的销售量远超茶叶,国际贸易中,有一项“天然商品销售金额”统计,其数字显示,咖啡销售额仅次于石油,名列第二位。
如此受宠的咖啡,是如何发现的呢?
相传,公元9世纪,非洲高原上一位牧羊人,偶然发现羊群在啃食了一种红色果实后,异常兴奋活蹦乱跳。好奇的牧羊人忍不住亲尝神秘果,瞬间,一股奇妙活力传遍全身。神奇的咖啡被偶然发现后,开启了征服世界的传奇之旅,凭借独特风味与提神功效,迅速横扫阿拉伯地区、席卷欧美,继而传入拉丁美洲、亚洲等,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
咖啡馆最早出现在中东,却在欧洲遍地开花。有史料为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嗜好咖啡,对普及咖啡劳苦功高。一战前,法国咖啡馆多达50余万家,咖啡馆是“巴黎人另一个客厅”“文艺家的精神家园”。巴黎是艺术之都,全世界的艺术家蜂拥而至,他们成天泡在各咖啡厅里,感受最时尚的咖啡潮流。法国本土作家更是趋之若鹜,巴尔扎克、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等,在咖啡馆完成他们最重要的著作,成为举世闻名的“咖啡馆作家”,法国诗人缪赛与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乔治·桑,则在咖啡馆坠入爱河。政治家也混迹其中,使咖啡馆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策源地,普罗可布咖啡馆成为法国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象征。
法国以咖啡馆出名,法国咖啡乏善可陈。想要体验咖啡的经典文化,意大利才是不二选择。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和古埃尔的著名恋情,也缘自咖啡馆。
奥地利维也纳的咖啡馆,是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天堂。
在匈牙利的咖啡馆里,年轻诗人裴多菲写下他的宣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英国人善变,先是嗜咖啡如命,后钟情于酒馆,再转为世界头号茶叶消费大国,然后又好上了速溶咖啡这一口。
务实的美国人永远是经济动物,曾把咖啡馆当金融、股票交易所,兼售面包西点,现在遍布美国的咖啡馆是“书店+咖啡屋”模式。
钟情摇滚乐的塞尔维亚,同时是用咖啡渣占卜的国度,人均每年喝掉2.3公斤咖啡。颤巍巍的塞尔维亚老奶奶,坚持用铜壶煮土耳其咖啡,塞尔维亚新生儿的初啼,萌萌的,带着咖啡香。多瑙河上以出售咖啡为主的驳船夜店,已连续运营多年,“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司机都知道,凌晨经过贝尔格莱德港时,会看到乘客端着咖啡隔着车窗与岸上的人碰杯,这杯咖啡的原料很可能就来自普洱。
普洱咖啡的“咖位”,大到超出我的想象力。国际咖啡组织(ICO)等专业机构,评价普洱咖啡为“质量最好的咖啡”之一,与哥伦比亚咖啡等知名产区同类产品并列。《纽约时报》“美食专栏”称“普洱咖啡是世界顶级咖啡”,美国《时代》周刊、英国《经济学人》、日本《日经亚洲》等,都不吝笔墨盛赞普洱咖啡……
毫无疑问,普洱咖啡的最大消费群体是国人,消费者已从青年为主趋于全龄化,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咖啡馆随处可见,特别是对于上海人来说,咖啡在生活中已不可或缺。
上海是咖啡传入中国的首地,开埠之初就有咖啡馆现身。到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数量超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几乎没有一条街道闻不到咖啡的芳香,咖啡馆之于上海,如同茶馆之于北京。旧上海也有一大批“咖啡馆作家”,当年经常光顾上海各咖啡馆的新文学作家,有邵洵美、徐志摩、蒋光慈、叶灵凤、鲁迅、柔石、冯雪峰、郁达夫、夏衍、田汉、茅盾、丁玲、汪曾祺等。30年前,上海交大在校高才生阿骏,请我上张爱玲居所楼下著名的老上海咖啡厅凯司令,反复问我愿不愿意也去美国留学……那次别后互无音讯,而今写到上海咖啡,眼前就浮现出阿骏纯真的笑脸。
我曾经的职业理想,就是开一个文艺范儿的咖啡店,里面有书有画有音乐有电影,那是我心目中天堂的模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艺青年的标配是一杯咖啡一把吉他。我与咖啡和普洱的情缘,就得追溯到那个时候。19岁那年,在中国银行总行实习期间,先是住在大栅栏附近,后迁居到景山后街,貌似风光,实则有着很强的孤苦飘零感。寒冷的冬天里,在总政招待所小卖部认识了张阿姨,一个行政十一级的老革命。不知为何,张阿姨对我一见如故,让我上家里做客,她正是普洱人(那时候普洱还叫思茅)。把咖啡当开水喝的张阿姨,不屑喝速溶咖啡,每天在家现磨现煮,还教我如何将咖啡豆磨成粉末。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见识咖啡豆,也是平生第一次喝咖啡。
年轻时喝咖啡,贪求感官的极致体验,不放方糖,不加“咖啡伴侣”。几十年风雨人生,苦头吃得太多了,对“苦”避之唯恐不及,而今喝咖啡,反早年之道而行之,一味好甜。无论独坐窗前小啜,或与闺蜜在咖啡馆里畅饮,咖啡带来的身心愉悦,真不足与外人道也。
当然,无论多么热爱咖啡,我对茶依然情深意切,尤其能消食解腻减肥的普洱茶,是茶中最爱。左手咖啡右手茶,“不负如来不负卿”。
责任编辑:周伟
世人无不知普洱茶,相形之下,普洱咖啡的名气小多了。其实,普洱咖啡早已香飘四海,“世界茶源”普洱又有了一个新头衔:中国咖啡之都。茶香亘古浸润的土地,咖啡的醇香益发浓厚。
茶、咖啡、可可,并列为全球三大(不含酒精的)饮品;世界三大饮品的江湖版图,普洱占据了半壁江山。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1000多年前,一片片小小的茶叶,装进“唐僧们”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成全了日本文化中“和敬清寂”的茶道;也曾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船只,漂洋过海到欧洲,成就了英国文化中精致优雅的下午茶礼仪……普洱境内的茶马古道宁洱段,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虽已不闻古道上的马蹄声声,但耳畔缠绵热辣的《马帮情歌》成为历史的回响。
昔日的茶马古道驿站,承载着普洱茶的辉煌历史。
优越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普洱被联合国环境署赞誉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被法国探险家惊叹为“东方的普罗旺斯”。普洱拥有全中国三分之一的物种,有“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之称,一年四季鲜花绽放瓜果飘香,这方孕育古茶林的热土,也是咖啡树生长的乐园。
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将咖啡种子带到了普洱,澜沧县拉巴村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树。在普洱生长的茶叶,有花香;在普洱生长的咖啡,有果味。2010年,普洱咖啡获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口感“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品质优、色泽好、味道美的普洱咖啡,销往荷兰、德国、美国等数十个国家,普洱成为咖啡界国际巨头的核心原料供应地,瑞士雀巢公司是普洱咖啡最大的收购商……
中国咖啡看云南,云南咖啡看普洱。18年前,我首次来到普洱,到“茶叶的故乡”景东采风,无量山、哀牢山上成片成片的野生古茶树群,让我大为震撼。这次来到普洱,我的感官纷纷叛变,咖啡树比茶树更让我兴奋,咖啡香比茶香更诱惑我。
网红打卡地“子元稻田咖啡”,是普洱市推进咖啡与旅游深度融合催生出的新业态。子元咖啡把咖啡做得“花样”百出:牛油果拿铁、雪梨白花拿铁、酸木瓜咖啡……入口瞬间,微妙的甜味,暧昧的气味,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蓝天倒映在小湖中,白云飘浮在咖啡杯里,风吹稻穗如浪,咖啡香气四溢,场景如诗如画,我心如痴如醉。据说上午喝咖啡有益于健康,能降低“三高”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我们一行人均连喝了五六杯,有人直呼“把这辈子的咖啡都喝完了!”
午后的“心意”咖啡屋。当浅褐色的咖啡液注入杯中,当杯里泛起细密的泡沫,屋子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以普洱茶发酵工艺烘焙咖啡豆,将普洱咖啡与普洱茶“混为一坛”,不仅是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顺便一提,茶与咖啡是老冤家,“茶咖”则是欢喜冤家、本土咖啡新势力。
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帕亮村,见到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咖啡树林,我兴奋地放声高歌《阿佤人民唱新歌》。这儿是集咖啡三产融合发展的实体庄园,是当地产业帮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咖啡树是村民的致富树,猎猎飘扬的红色条幅“让种咖啡的人先富起来”,在碧翠山野中显得格外醒目。普洱没有冬季,桥安咖啡庄园一季一景——翡翠般的绿叶铺天盖地,茉莉花似的花朵灿若云霞,红樱桃般的果实琳琅满目。除了视觉享受,还有味觉的饕餮盛宴,庄园的“咖啡宴”遐迩闻名,鲜美的咖啡鸡,嘎嘣脆的爆炒咖啡叶,馥郁芳香的咖啡蘑菇汤……让我大快朵颐。
“世界遗产”景迈山上的翁基古寨,完好保留了布朗族的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我们在此举行“咖啡夜”篝火晚会,度过一个美好难忘的夜晚。隐匿于景迈山万亩古茶园的野鸭塘河谷咖啡店,是一栋充满野趣的布朗族干栏式房屋,眼观四面八方旖旎风景,在清风明月鸟语花香中,一杯普洱茶或普洱咖啡落肚,整个身心得到极大慰藉。
饮茶融入了世人的日常生活,咖啡则给人类增添了无穷乐趣。一位法国哲学家用艺术家的夸张手法说,“咖啡的出现,带给了欧洲人自使用火以来最伟大的文明”。从全世界范围看,咖啡的销售量远超茶叶,国际贸易中,有一项“天然商品销售金额”统计,其数字显示,咖啡销售额仅次于石油,名列第二位。
如此受宠的咖啡,是如何发现的呢?
相传,公元9世纪,非洲高原上一位牧羊人,偶然发现羊群在啃食了一种红色果实后,异常兴奋活蹦乱跳。好奇的牧羊人忍不住亲尝神秘果,瞬间,一股奇妙活力传遍全身。神奇的咖啡被偶然发现后,开启了征服世界的传奇之旅,凭借独特风味与提神功效,迅速横扫阿拉伯地区、席卷欧美,继而传入拉丁美洲、亚洲等,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
咖啡馆最早出现在中东,却在欧洲遍地开花。有史料为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嗜好咖啡,对普及咖啡劳苦功高。一战前,法国咖啡馆多达50余万家,咖啡馆是“巴黎人另一个客厅”“文艺家的精神家园”。巴黎是艺术之都,全世界的艺术家蜂拥而至,他们成天泡在各咖啡厅里,感受最时尚的咖啡潮流。法国本土作家更是趋之若鹜,巴尔扎克、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等,在咖啡馆完成他们最重要的著作,成为举世闻名的“咖啡馆作家”,法国诗人缪赛与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乔治·桑,则在咖啡馆坠入爱河。政治家也混迹其中,使咖啡馆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策源地,普罗可布咖啡馆成为法国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象征。
法国以咖啡馆出名,法国咖啡乏善可陈。想要体验咖啡的经典文化,意大利才是不二选择。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和古埃尔的著名恋情,也缘自咖啡馆。
奥地利维也纳的咖啡馆,是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天堂。
在匈牙利的咖啡馆里,年轻诗人裴多菲写下他的宣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英国人善变,先是嗜咖啡如命,后钟情于酒馆,再转为世界头号茶叶消费大国,然后又好上了速溶咖啡这一口。
务实的美国人永远是经济动物,曾把咖啡馆当金融、股票交易所,兼售面包西点,现在遍布美国的咖啡馆是“书店+咖啡屋”模式。
钟情摇滚乐的塞尔维亚,同时是用咖啡渣占卜的国度,人均每年喝掉2.3公斤咖啡。颤巍巍的塞尔维亚老奶奶,坚持用铜壶煮土耳其咖啡,塞尔维亚新生儿的初啼,萌萌的,带着咖啡香。多瑙河上以出售咖啡为主的驳船夜店,已连续运营多年,“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司机都知道,凌晨经过贝尔格莱德港时,会看到乘客端着咖啡隔着车窗与岸上的人碰杯,这杯咖啡的原料很可能就来自普洱。
普洱咖啡的“咖位”,大到超出我的想象力。国际咖啡组织(ICO)等专业机构,评价普洱咖啡为“质量最好的咖啡”之一,与哥伦比亚咖啡等知名产区同类产品并列。《纽约时报》“美食专栏”称“普洱咖啡是世界顶级咖啡”,美国《时代》周刊、英国《经济学人》、日本《日经亚洲》等,都不吝笔墨盛赞普洱咖啡……
毫无疑问,普洱咖啡的最大消费群体是国人,消费者已从青年为主趋于全龄化,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咖啡馆随处可见,特别是对于上海人来说,咖啡在生活中已不可或缺。
上海是咖啡传入中国的首地,开埠之初就有咖啡馆现身。到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数量超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几乎没有一条街道闻不到咖啡的芳香,咖啡馆之于上海,如同茶馆之于北京。旧上海也有一大批“咖啡馆作家”,当年经常光顾上海各咖啡馆的新文学作家,有邵洵美、徐志摩、蒋光慈、叶灵凤、鲁迅、柔石、冯雪峰、郁达夫、夏衍、田汉、茅盾、丁玲、汪曾祺等。30年前,上海交大在校高才生阿骏,请我上张爱玲居所楼下著名的老上海咖啡厅凯司令,反复问我愿不愿意也去美国留学……那次别后互无音讯,而今写到上海咖啡,眼前就浮现出阿骏纯真的笑脸。
我曾经的职业理想,就是开一个文艺范儿的咖啡店,里面有书有画有音乐有电影,那是我心目中天堂的模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艺青年的标配是一杯咖啡一把吉他。我与咖啡和普洱的情缘,就得追溯到那个时候。19岁那年,在中国银行总行实习期间,先是住在大栅栏附近,后迁居到景山后街,貌似风光,实则有着很强的孤苦飘零感。寒冷的冬天里,在总政招待所小卖部认识了张阿姨,一个行政十一级的老革命。不知为何,张阿姨对我一见如故,让我上家里做客,她正是普洱人(那时候普洱还叫思茅)。把咖啡当开水喝的张阿姨,不屑喝速溶咖啡,每天在家现磨现煮,还教我如何将咖啡豆磨成粉末。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见识咖啡豆,也是平生第一次喝咖啡。
年轻时喝咖啡,贪求感官的极致体验,不放方糖,不加“咖啡伴侣”。几十年风雨人生,苦头吃得太多了,对“苦”避之唯恐不及,而今喝咖啡,反早年之道而行之,一味好甜。无论独坐窗前小啜,或与闺蜜在咖啡馆里畅饮,咖啡带来的身心愉悦,真不足与外人道也。
当然,无论多么热爱咖啡,我对茶依然情深意切,尤其能消食解腻减肥的普洱茶,是茶中最爱。左手咖啡右手茶,“不负如来不负卿”。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