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眼睛,是我9年未散的月光。

  微风摇落满树金蝶似的银杏叶,也撩起她额前的碎发。我望见她的眼睛,那是一汪浸在晨露里的秋水,清浅的温柔底下,坠着星辰般深沉的光。我牵着她的手向前跑,好似要把所有孤独与悲伤都甩进风里。

  9年前,因为父母工作原因,我从济南来到北京,转学到一所幼儿园上中班。我没有朋友,也不认识任何人。所有人都有了同伴,除了我。我想搭积木、玩卡牌,可那些游戏都要两人一组。我只能缩在偏僻的图书角,对着索然无味的绘本发呆,耳边是他人的笑声,聒噪得让人心烦。直到那天,我在银杏树下遇见了一双眼睛。

  我们的初遇是猝不及防的。我正蹲在操场角落捡银杏叶,一抬头,便撞进了那片月光中。她的声音我记不清了,她的模样我也模糊了。只记得,她的名字有个“月”字——因为这真的很贴切。

  她笑起来,特别是对我笑时,眼睛会弯成细细的月牙,睫毛如新月边缘的光晕,眸子里漾着碎金般的光芒,仿佛把整个秋天都装在了眼底。她是月亮,虽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却温柔地把我的心照亮。她总笑着,用那汪月光似的眼眸轻轻包裹着我,将我所有的孤独与不安都消融在那片温柔里。

  可我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悄悄离开的呢?好像就是某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她轻声说她要走了。也就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知道月光也会破碎。她那如月般澄澈的眼睛里,盛满了晶莹的泪,像坠落的星河倒映在她的眼眸,在阳光下流转着,闪烁着,顺着眼角簌簌流下。泪珠砸在地上,溅开小小的水花,像破碎的钻石。渐渐地,她的眼被雾气蒙住了,那雾里藏着的,是我读不懂的情绪。

  她和我在一起有多久呢?一年?或许还不到。我的月亮离开了,不再把月光洒在我身上,什么也没留下,就像水中的月,一碰就散了。我后来从奶奶口中得知,她父母离婚了,她要跟着母亲离开北京,我们大概率不会再见面了。

  月亮离开时,我伤心了很久。可后来我上了小学,有了新的朋友,一切都在“时间”这双手的推动下向前走去。多年以后的暑假,我外出回家,某天听奶奶说她回来了——她父亲给她添了个弟弟,她是来看弟弟的。我一时间愣住了,脑海中又浮现出她的眼睛,是明亮的月,也是破碎的星。“那她现在在哪儿?”我脱口而出。奶奶说她已经走了好些天了。我又一次愣住,脑子一片空白。过了好久好久才回过神来。

  我们又错过了。命运好像又和我开了个玩笑。

  有时我会觉得,这样也好。关于她的记忆,早已被时间冲刷得所剩无几。想来,她可能也忘了我吧。

  时光飞逝,转眼我已上了初中,奶奶说她又回来了,问我要不要见一面。我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般欣喜若狂,而是犹豫了。那一刻,我承认,我害怕了,我没有勇气向她走出那一步。时光已经把我们变成了陌生人,我害怕看见那双眼睛不再为我亮起。

  窗外明月高悬,银辉如丝绸般倾泻而下,我望着月亮,仿佛又看见了她的眼睛,却只敢匆匆别开视线——那月光,太亮,也太灼人了。

  也许有一天,我会忘记月亮的眼睛。但我知道,每当秋风起,银杏叶如金蝶纷飞时,我总会想起曾经有一双眼睛,如明月般照亮过我年少的天空。

点评:

  《月亮的眼睛》的作者虽是一个初中学生,却写出了一篇情感真挚、文笔优美的散文。文章以“月亮的眼睛”为核心意象,将一位童年伙伴的目光,与月亮温柔澄澈的特质联系在一起,说明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文章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层次分明。以优美简洁的笔触,表现了少年最初的孤独,遇见朋友后的温暖,到失去后的惆怅,再到回归于平静的思念,层层展开,有条不紊,颇见功力。二是情感真挚,写出了对一位朋友的怀念和对纯真友谊的追求与向往。不仅如此,作者还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位少年对逝去岁月与友情的留恋情绪。我想,没有真挚的情感,就写不出这样充满灵气的佳作。三是文笔优美。作者善用比喻,将朋友的眼睛比作“浸在晨露里的秋水”,将泪光比作“坠落的星河”等等,非常贴切,且富于创意。同时,因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非常细腻,所以写出的文章极具画面感和诗意,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刘笑伟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