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皆有规律,教育也是如此,学生如同树种,教师如同园丁,一棵大树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几十位园丁的持续努力。暑期,我作为一名生物支教教师,遇见了几名可爱的同学,很荣幸成为了他们成长路上的一名“园丁”。
我的支教学生是来自西藏昌都市的初中生。此前,我在地图上查看了昌都的位置,发现我们之间居然相隔了3000多公里之远。这么远的距离,如果想到达那里,可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我如此想着,却又暗自庆幸,幸而我们出生在一个强大的祖国,发达的网络让我们能够跨越漫长的地理距离相遇。东北师范大学积极组织支教工作,不仅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输送了教育动力,也点燃了它所培养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激情。东师为怀志者铺就阶石,让星火有处燎原。
站在祖国和母校的肩膀上,我非常荣幸成为了“强师报国,共育‘疆’来”支教活动的一名支教工作者。
这次线上支教,我一共负责10名学生的生物教学。课前,我需要提前联系好每一名同学。最先联系上的是一个藏族女孩,她很有礼貌地向我打招呼,还主动询问了一些关于教学的基本问题。通过了解她的名字和进行简单的交谈,一个礼貌、上进的初一女孩的形象渐渐在我的脑海里鲜活起来。成功联系上所有同学后,我向大家阐述了基本的学习计划,并对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询问和了解。沟通过程中,他们好像不再是我手中一份冰冷的名单,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可爱学生。
很快到了要正式授课的那天。第一堂课需要给大家讲述生物的基本特点,幸好,课程进展还算顺利。刚开始面对着冰冷的电脑屏幕,我有些忐忑和紧张。和线下支教授课不同的是,上课时我无法及时得到同学们的回应,房间里只回荡着我一个人的声音,我不确定屏幕对面的同学们是否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所以我不断地抛出一些引导性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在线上回答,以保证他们能跟上我的讲课节奏。尽管如此,由于缺少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对于尚且陌生的我们而言,沟通上还是存在很多阻碍,更何况我所面对的是10个孩子的教学。
直到过了几天,有个孩子主动向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她不仅勇敢地迈出了沟通的第一步,而且对题目进行了认真思考。这一刻,我觉得线上教学似乎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上课时,虽然我在屏幕的另一侧,却仿佛看到了他们认真学习的模样。知识将远隔3000多公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虽然不曾谋面,我们的心却是连在一起的。网线在此时化身桥梁,把阻碍知识的壁垒夷为平地。
每节课后,我都会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题,帮助同学们查缺补漏。批改作业后,我也会及时进行反馈,大方地对他们进行夸奖和鼓励。日积月累的相处中,我们之间那层看不见的屏障似乎被打破了,讲课时我感受到更多的是放松和愉悦,同学们也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开始主动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找我解答。下课时,我们网络课堂的对话界面也从开始的一片空白多了几句“老师您辛苦了”,简短的话语却也让我如沐春风,心里涌起一股欣喜。这是得到认可的成就感,是能带给别人帮助的价值感。我觉得,这场支教其实是一种双向教育、双向奔赴,我用我的知识滋润了同学们,而他们也用真诚治愈着我。
所有课程结束后,我与同学们认真告了别,对他们说出我最朴素的祝愿——我相信他们终有一天会长成一棵大树,能够独挡一片风雨,能够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繁花——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结课后,有几名同学还给我发了一些文字。他们用稚嫩又真诚的话语表达着感谢与祝愿,此时此刻我们似乎达成了共鸣。尽管我们从未见过面,但在我心里,他们的样子却那么鲜活。人类最真诚朴素的情感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这段时间,我的责任是向他们传授知识,但我希望传递到的不仅仅有知识,还有我对他们美好的祝愿和希望。我们传递的是一把火,虽不是熊熊烈火,或许不能烧得漫山遍野,但只是零星火花,却也足够点燃一方希冀。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当初,一个又一个火星像这样被传递到我的手里,而如今,我也成了其中的传递者之一。
教育者是奉献自我、灌溉他人,而学生却也同样感化着教师。知识并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应该是将树苗扶正,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在这里,借以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自勉。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秉持初心,用心将每一棵小树苗都培育成枝繁叶茂的模样。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