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文学”征文活动获奖作品选登
佳宁(小说·上)
韩依馨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1月25日 06版)
一
李佳宁下火车的瞬间,好像迈入正在运作的高温烤箱,8月底干燥炎热的空气扑面而来,结结实实地给了她一闷棍,打得她有些发懵。作为一个长期靠海居住的南方人,她还是第一次踏上在遥远内陆的西北土地。然而她没有想到的是,下车的那一刻起,才是整个路程真正的起点。
根据单位提供的路线,她还需要找到大巴车站,再转坐三程。不断向她涌来的热浪中,她看看手中沉重的行李箱外加两个大包,再看看车站外毫不委婉的阳光,顿时有种被催促的紧迫感。
这座西北小城似乎不太好客,她在烈日下站了很久才终于等来一辆大巴车,司机在她浓重的南方口音里手足无措,两人各说各话好一阵才搞清楚目的地。大巴车上,李佳宁看着后退的马路,想起与她渐行渐远的高楼商场,心中陡生一种什么也抓不住的空荡感。然而这种无所适从很快就被她的庆幸所替代,她又一次在心里肯定了自己的选择,不到半年时间,她已把厌恶的一切远远甩在了千里之外。
可这样的庆幸只维持到第二程,正当她看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出神时,上来一位大姨,左手拎着蓝白相间的编织袋,右手拎着两只绑着腿的大公鸡。大姨一边用她听不懂的方言跟司机打招呼一边落座,顺手把扑腾着翅膀的鸡放在李佳宁座位旁的过道。两只鸡的求生欲在此时到达高峰,全身一起用力,挣扎着要摆脱束缚,李佳宁一再把身体缩向角落,可依旧能感受到羽翅粗糙的摩擦。再次换乘时,李佳宁觉得再有任何事她都不会觉得意外了,好在除了老车吱呀呻吟和摇摇晃晃的时间外,再无其他。
下车时夕阳只剩最后一缕光,从小在书上念的“大漠孤烟直”李佳宁是没有见到,四周除了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地,就是几棵站得笔直树干泛白的树木,对了,还有一条小小的黄土路。她目光所及之处,没有任何房屋、人烟以及车辆。
没有其他选择,她只能顺着唯一一条小路往前走。肚子咕咕抗议时,她才想起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嗓子也开始冒烟,干燥的空气好像要蒸发掉她体内的最后一滴水,她只能祈祷快点到村里。
李佳宁拖着疲惫的身体不知走了多久,四周已完全黑下来,她的喘息在寂静中格外沉重,她生怕周围有一点不属于自己的声音,又怕只剩下自己的声音,这里也许会有狼,也许还有其它凶猛的动物。在陌生的、荒无人烟的土地上,一种未知的恐惧攫住她的心脏,耳膜被心跳撞击,极度的疲倦和饥渴在身体里拉响警报,仅剩的一丝意识支配着她不断向前迈开步子,但她双腿已经发软,视线也开始模糊,难道今天就要在这结束了吗?明明属于她的一切才刚刚开始呀,如果她死在这,什么时候才会被人发现?会有人来把她的尸体带回去吗……李佳宁的脑海中闪过很多问题,双腿已经失去知觉,她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向下倾倒……
戈壁滩上的星星真亮……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她真的好累……
二
“这娃娃不是我们村的,我都问过了。”
“老刘呀,你再问问是不是旁边沙河村的娃娃?”
“问了,人家那边说没有走丢的娃。”
祈水村村长胡胜利挺着肥胖的肚子,西北汉子标准的国字脸被戈壁的紫外线晒得黑里透红,他皱着眉头站在病床边,和村支书刘二牛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一直沉默的派出所所长张大庆这时插言道,看这穿着明显是个城里娃嘛。一听这话,胡胜利更着急了,那咋办哩?身份证也没有,这都躺两天了,没法交代啊。着急让他说话都变快了。
李佳宁醒来的时候,旁边站着好几个人,说着她听不懂的方言,她只觉得浑身酸痛。发现她醒了,一群人迅速在她床边围拢,开始七嘴八舌地询问。她干渴的嘴巴只勉强蹦出“喝水”二字,浓重的南方口音让西北汉子们面面相觑。胡胜利反应最快,他拿起红色暖壶给她倒了一小杯水。李佳宁一口气喝了5杯才停下,她环视四周,有蓝色墙裙和钢架床。张大庆把他魁梧的身躯轻轻放在床边的小方凳上,用他认为最标准的普通话又问了一遍她的来历。
直到下午,刘二牛和张大庆才匆匆忙忙跑回卫生院,经过几番辗转,他们终于确定了李佳宁是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刘二牛恍然大悟,前一阵接到县上通知说有大学生要来村上工作,要他26号去接。可今天才25号呀,刘二牛觉得哪有大学生会愿意来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结果没想到不仅来了,还来早了。
昏睡了两天的李佳宁狼吞虎咽地大吃了一顿,她为了填饱肚子甚至没有介意面条奇怪的口感。刘二牛来时村卫生院唯一的医生杜大夫告诉他,李佳宁除了贫血其他已无大碍,于是在刘二牛的张罗下出院。
村委会大院储存杂物的西厢房腾出来就变成了李佳宁的宿舍,说是大院,其实不过是个小小的四合院。刘二牛的双手局促地搓着衣摆,用很别扭的普通话不好意思地反复说村里条件不好只能这样安排。房间里没有水龙头,李佳宁需要水壶,可刘二牛只听明白了“水”字。看到他迷惑的眼神,她有点着急,倒水的,红色的,这么高——她用手比画着。
李佳宁来村里的事很快就传开了,村头的谈资很快由“听说二队捡了个不认识的娃娃”,再到“有个大学生要来我们村上干活啦,听说是从海边来的,还是个女娃娃!”尽管已经是21世纪初,但这个西北的小村庄,没有什么新鲜事会隔夜存放。
明天就是李佳宁正式工作的第一天。跟前几天一样,她躺在咯吱作响的木板床上辗转反侧,还要不断挥手赶走扎堆的蚊子。她原本以为自己对于生活的苦难早已熟稔于心,但她丝毫没有想到,环境的巨大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苦:每餐难以下咽的面条,干巴巴的馒头,又咸又酸的咸菜丁;走40分钟去村东头打一壶水,只够她喝几杯;想去厕所只能出门走到臭气熏天的旱厕,晚上还没有灯;对了,直到今天为止,她不仅没洗过一次澡,甚至洗脸水都不够。想到这里她不禁质疑起报考西部计划的决定,但很快被另一个声音盖住,相比于回去,她又觉得这一切也没有那么难以忍受。
次日,村委会一大早就围满了村民,大家对于本次干部任命会抱有极大热情——大家都想来看看第一个来祈水村的大学生是什么样的。当村主任胡胜利宣布李佳宁为新任的妇联干部时,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的挤在门口的村民们顿时炸了锅,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一个小娃娃凭啥领导我们……她一个城里来的啥都不会!还要给我们当领导……
我们可不用她领导……
不仅是村民,在座的村干部也炸了锅,他们窸窸窣窣小声讨论,觉得李佳宁不仅年纪小,还连话都说不清楚,以后可咋干活。
胡胜利在桌前清了清嗓子,但是没有人停下来,他只能大声喊:“都悄悄地,听我说!”
各种声音不情愿地低下来,胡胜利再一次清了清嗓子说,大家先别吵么,听我说一哈,小李是上头分下来的大学生,正好今年妇联出了个政策,说是要给村上的妇女搞培训呢。小李是大学生,我看合适得很,这个事就交给小李了。王秀花你就和小李配合,尽快把这个培训弄起来。就这吧,散会。胡胜利讲完话之后没有给其他人反驳的机会,李佳宁精心准备的发言稿在手里捏了又捏,最终也没有派上用场。
王秀花听到这样的安排,脸上两坨高原红变得更加鲜艳,鼻孔里发出不屑的冷哼,这么些年,她是祈水村唯一一个妇女干部,现在要她配合一个刚来的小娃娃,她自然有些不快。
三
李佳宁的工作就这样在大家的质疑中开始了,第一周她的工作重点并不是开展培训,而是与大家磨合,研究怎么能最快听懂彼此的意思。这里的大多数干部与村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祈水村,没听过其他地方的方言也不会讲所谓的普通话。对于这个第一次分来的、村里唯一的大学生除了好奇与新鲜感之外,更多的是对于她行为的不满。
重点围绕在“那个大学生一天能用好几壶水;每天洗脸水都要换新的;每天剩好多拉条子,馍也扔掉浪费得很。”村口晒太阳的女人们七嘴八舌地聊着,大家把自己知道的和打听到的消息相互交换,好给嗑瓜子时增添一些滋味。
祈水村以前叫西张村,这里几乎全年无雨,庄稼人靠天吃饭,年复一年的干旱导致农作物收成很低,村民只得向天祈水,之后干脆改名叫祈水村。这些年来祈水村发展慢,人均收入低,在全县十几个村里排名靠后,所以直到今年才分来第一个支援西部的大学生。在这里水和粮食几乎是村民的命根子。
与此同时,李佳宁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着推进妇女培训,上周的磨合已初显成效,在她努力说不那么普通的普通话之后,大家慢慢开始适应她奇怪的口音。统计培训人数,确定场地,联系培训老师,李佳宁一刻也不闲着,她想已经耽误一周时间了,这周无论如何也要尽快把培训搞起来。
李佳宁找王秀花要村里妇女的资料,“那边”王秀花冲着一个掉漆的木柜扬了扬她的方下巴,便不再搭理她。李佳宁翻出一摞纸,掸了掸上面的土,灰尘钻进鼻孔,惹得她咳嗽起来。她翻看着,泛黄的纸上墨迹被时间晕开,清晰的笔迹所剩无几。档案里有些人已经搬家,有些人已经去世。李佳宁觉得这样统计很不准确,于是她跟王秀花提议入户统计。
“咱们村这么豆大点地方,不就那么几户人嘛,还统计啥。”王秀花藏不住得意,如数家珍地算计着:“村西头老王老李家,北头老赵家……东头……总共就百十来个人吧。”
百十来个人,村委会可盛不下那么多人,于是王秀花大手一挥,把培训场地定在了戏台子的大棚底下。
确定了场地,李佳宁很快联系好培训老师,来参加培训的农户也都通知到了。这是李佳宁工作后的第一件大事,她看着自己花了两天布置好的场地,不免有些骄傲,满心期待着这场培训。
早晨8点半,李佳宁和王秀花早早赶到,不一会儿培训老师也赶到了,现在就等着妇女们到了后村主任讲完话,就可以正式开始了。今天的祈水村天色阴沉,但大家都清楚不会有一滴水降下来。转眼已经9点多,还没有人来,李佳宁有点着急,她问王秀花以前的活动大家积极性怎么样,王秀花想了半天,说以前没有搞过活动。
10点,村主任胡胜利穿着只有去县上开会时才穿的夹克到场,他环视一圈,唱戏的大棚下面整整齐齐地摆着东拼西凑来的桌椅,于是夸李佳宁工作认真,一番称赞之后,问什么时候开始。依旧没有人来,这时她真的着急了。通知的是早晨10点开始,人应该快到了吧,王秀花这样回答,但心里也没底。
又过了漫长的半小时,场地依旧冷冷清清,老师和胡胜利与李佳宁王秀花四目相对,越来越沉默。胡胜利长叹一口气,起身摸着他肥胖的肚子,摇摇头走了。
阴沉的天空没有带来一滴雨却带来了沙尘暴,空无一人的场地,满场的桌椅仿佛都在嘲笑这个南方姑娘。李佳宁的短发被狂风吹乱,风吹起的砂石肆无忌惮地砸向她的额头。
四
这场失败的培训之后,李佳宁只是短暂的气馁,很快便重整旗鼓,这是她一贯的作风,也是她靠自己付完高中和大学学费的原因。她从来不是一个被娇惯的温室花朵,在她有限的生命里,她唯一确信的是:挫折和不顺利才是生活的常态。
她决定从头再来,从入户了解村里的每一个妇女开始。这次她没有求助王秀花,而是自己一个人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地登记。一开始并不顺利,女人们不冷不热地请她进门,之后就忙自己的事,并不搭理她,一副请自便的姿态。她也不恼,跟着女人仔仔细细登记了解情况。问完之后继续讲培训的好处,女人们被她搞得烦不胜烦,却也被迫听进去一些。
王秀花看着她一个人跑来跑去,肉肉的方脸上十分困惑,问她弄这干啥,李佳宁没有回答,背上水壶和干粮就出门了。
这次入户足足进行了十来天,女人们的谈资从“那个大学生浪费粮食,毛病不好。”到“她今天来我家里没给她好脸。”再到“那丫头好像还挺认真的。”
忙碌中李佳宁觉得生活逐渐充实起来,大西北的拉条子好像也没那么难以下咽。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宋宝颖
一
李佳宁下火车的瞬间,好像迈入正在运作的高温烤箱,8月底干燥炎热的空气扑面而来,结结实实地给了她一闷棍,打得她有些发懵。作为一个长期靠海居住的南方人,她还是第一次踏上在遥远内陆的西北土地。然而她没有想到的是,下车的那一刻起,才是整个路程真正的起点。
根据单位提供的路线,她还需要找到大巴车站,再转坐三程。不断向她涌来的热浪中,她看看手中沉重的行李箱外加两个大包,再看看车站外毫不委婉的阳光,顿时有种被催促的紧迫感。
这座西北小城似乎不太好客,她在烈日下站了很久才终于等来一辆大巴车,司机在她浓重的南方口音里手足无措,两人各说各话好一阵才搞清楚目的地。大巴车上,李佳宁看着后退的马路,想起与她渐行渐远的高楼商场,心中陡生一种什么也抓不住的空荡感。然而这种无所适从很快就被她的庆幸所替代,她又一次在心里肯定了自己的选择,不到半年时间,她已把厌恶的一切远远甩在了千里之外。
可这样的庆幸只维持到第二程,正当她看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出神时,上来一位大姨,左手拎着蓝白相间的编织袋,右手拎着两只绑着腿的大公鸡。大姨一边用她听不懂的方言跟司机打招呼一边落座,顺手把扑腾着翅膀的鸡放在李佳宁座位旁的过道。两只鸡的求生欲在此时到达高峰,全身一起用力,挣扎着要摆脱束缚,李佳宁一再把身体缩向角落,可依旧能感受到羽翅粗糙的摩擦。再次换乘时,李佳宁觉得再有任何事她都不会觉得意外了,好在除了老车吱呀呻吟和摇摇晃晃的时间外,再无其他。
下车时夕阳只剩最后一缕光,从小在书上念的“大漠孤烟直”李佳宁是没有见到,四周除了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地,就是几棵站得笔直树干泛白的树木,对了,还有一条小小的黄土路。她目光所及之处,没有任何房屋、人烟以及车辆。
没有其他选择,她只能顺着唯一一条小路往前走。肚子咕咕抗议时,她才想起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嗓子也开始冒烟,干燥的空气好像要蒸发掉她体内的最后一滴水,她只能祈祷快点到村里。
李佳宁拖着疲惫的身体不知走了多久,四周已完全黑下来,她的喘息在寂静中格外沉重,她生怕周围有一点不属于自己的声音,又怕只剩下自己的声音,这里也许会有狼,也许还有其它凶猛的动物。在陌生的、荒无人烟的土地上,一种未知的恐惧攫住她的心脏,耳膜被心跳撞击,极度的疲倦和饥渴在身体里拉响警报,仅剩的一丝意识支配着她不断向前迈开步子,但她双腿已经发软,视线也开始模糊,难道今天就要在这结束了吗?明明属于她的一切才刚刚开始呀,如果她死在这,什么时候才会被人发现?会有人来把她的尸体带回去吗……李佳宁的脑海中闪过很多问题,双腿已经失去知觉,她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向下倾倒……
戈壁滩上的星星真亮……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她真的好累……
二
“这娃娃不是我们村的,我都问过了。”
“老刘呀,你再问问是不是旁边沙河村的娃娃?”
“问了,人家那边说没有走丢的娃。”
祈水村村长胡胜利挺着肥胖的肚子,西北汉子标准的国字脸被戈壁的紫外线晒得黑里透红,他皱着眉头站在病床边,和村支书刘二牛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一直沉默的派出所所长张大庆这时插言道,看这穿着明显是个城里娃嘛。一听这话,胡胜利更着急了,那咋办哩?身份证也没有,这都躺两天了,没法交代啊。着急让他说话都变快了。
李佳宁醒来的时候,旁边站着好几个人,说着她听不懂的方言,她只觉得浑身酸痛。发现她醒了,一群人迅速在她床边围拢,开始七嘴八舌地询问。她干渴的嘴巴只勉强蹦出“喝水”二字,浓重的南方口音让西北汉子们面面相觑。胡胜利反应最快,他拿起红色暖壶给她倒了一小杯水。李佳宁一口气喝了5杯才停下,她环视四周,有蓝色墙裙和钢架床。张大庆把他魁梧的身躯轻轻放在床边的小方凳上,用他认为最标准的普通话又问了一遍她的来历。
直到下午,刘二牛和张大庆才匆匆忙忙跑回卫生院,经过几番辗转,他们终于确定了李佳宁是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刘二牛恍然大悟,前一阵接到县上通知说有大学生要来村上工作,要他26号去接。可今天才25号呀,刘二牛觉得哪有大学生会愿意来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结果没想到不仅来了,还来早了。
昏睡了两天的李佳宁狼吞虎咽地大吃了一顿,她为了填饱肚子甚至没有介意面条奇怪的口感。刘二牛来时村卫生院唯一的医生杜大夫告诉他,李佳宁除了贫血其他已无大碍,于是在刘二牛的张罗下出院。
村委会大院储存杂物的西厢房腾出来就变成了李佳宁的宿舍,说是大院,其实不过是个小小的四合院。刘二牛的双手局促地搓着衣摆,用很别扭的普通话不好意思地反复说村里条件不好只能这样安排。房间里没有水龙头,李佳宁需要水壶,可刘二牛只听明白了“水”字。看到他迷惑的眼神,她有点着急,倒水的,红色的,这么高——她用手比画着。
李佳宁来村里的事很快就传开了,村头的谈资很快由“听说二队捡了个不认识的娃娃”,再到“有个大学生要来我们村上干活啦,听说是从海边来的,还是个女娃娃!”尽管已经是21世纪初,但这个西北的小村庄,没有什么新鲜事会隔夜存放。
明天就是李佳宁正式工作的第一天。跟前几天一样,她躺在咯吱作响的木板床上辗转反侧,还要不断挥手赶走扎堆的蚊子。她原本以为自己对于生活的苦难早已熟稔于心,但她丝毫没有想到,环境的巨大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苦:每餐难以下咽的面条,干巴巴的馒头,又咸又酸的咸菜丁;走40分钟去村东头打一壶水,只够她喝几杯;想去厕所只能出门走到臭气熏天的旱厕,晚上还没有灯;对了,直到今天为止,她不仅没洗过一次澡,甚至洗脸水都不够。想到这里她不禁质疑起报考西部计划的决定,但很快被另一个声音盖住,相比于回去,她又觉得这一切也没有那么难以忍受。
次日,村委会一大早就围满了村民,大家对于本次干部任命会抱有极大热情——大家都想来看看第一个来祈水村的大学生是什么样的。当村主任胡胜利宣布李佳宁为新任的妇联干部时,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的挤在门口的村民们顿时炸了锅,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一个小娃娃凭啥领导我们……她一个城里来的啥都不会!还要给我们当领导……
我们可不用她领导……
不仅是村民,在座的村干部也炸了锅,他们窸窸窣窣小声讨论,觉得李佳宁不仅年纪小,还连话都说不清楚,以后可咋干活。
胡胜利在桌前清了清嗓子,但是没有人停下来,他只能大声喊:“都悄悄地,听我说!”
各种声音不情愿地低下来,胡胜利再一次清了清嗓子说,大家先别吵么,听我说一哈,小李是上头分下来的大学生,正好今年妇联出了个政策,说是要给村上的妇女搞培训呢。小李是大学生,我看合适得很,这个事就交给小李了。王秀花你就和小李配合,尽快把这个培训弄起来。就这吧,散会。胡胜利讲完话之后没有给其他人反驳的机会,李佳宁精心准备的发言稿在手里捏了又捏,最终也没有派上用场。
王秀花听到这样的安排,脸上两坨高原红变得更加鲜艳,鼻孔里发出不屑的冷哼,这么些年,她是祈水村唯一一个妇女干部,现在要她配合一个刚来的小娃娃,她自然有些不快。
三
李佳宁的工作就这样在大家的质疑中开始了,第一周她的工作重点并不是开展培训,而是与大家磨合,研究怎么能最快听懂彼此的意思。这里的大多数干部与村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祈水村,没听过其他地方的方言也不会讲所谓的普通话。对于这个第一次分来的、村里唯一的大学生除了好奇与新鲜感之外,更多的是对于她行为的不满。
重点围绕在“那个大学生一天能用好几壶水;每天洗脸水都要换新的;每天剩好多拉条子,馍也扔掉浪费得很。”村口晒太阳的女人们七嘴八舌地聊着,大家把自己知道的和打听到的消息相互交换,好给嗑瓜子时增添一些滋味。
祈水村以前叫西张村,这里几乎全年无雨,庄稼人靠天吃饭,年复一年的干旱导致农作物收成很低,村民只得向天祈水,之后干脆改名叫祈水村。这些年来祈水村发展慢,人均收入低,在全县十几个村里排名靠后,所以直到今年才分来第一个支援西部的大学生。在这里水和粮食几乎是村民的命根子。
与此同时,李佳宁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着推进妇女培训,上周的磨合已初显成效,在她努力说不那么普通的普通话之后,大家慢慢开始适应她奇怪的口音。统计培训人数,确定场地,联系培训老师,李佳宁一刻也不闲着,她想已经耽误一周时间了,这周无论如何也要尽快把培训搞起来。
李佳宁找王秀花要村里妇女的资料,“那边”王秀花冲着一个掉漆的木柜扬了扬她的方下巴,便不再搭理她。李佳宁翻出一摞纸,掸了掸上面的土,灰尘钻进鼻孔,惹得她咳嗽起来。她翻看着,泛黄的纸上墨迹被时间晕开,清晰的笔迹所剩无几。档案里有些人已经搬家,有些人已经去世。李佳宁觉得这样统计很不准确,于是她跟王秀花提议入户统计。
“咱们村这么豆大点地方,不就那么几户人嘛,还统计啥。”王秀花藏不住得意,如数家珍地算计着:“村西头老王老李家,北头老赵家……东头……总共就百十来个人吧。”
百十来个人,村委会可盛不下那么多人,于是王秀花大手一挥,把培训场地定在了戏台子的大棚底下。
确定了场地,李佳宁很快联系好培训老师,来参加培训的农户也都通知到了。这是李佳宁工作后的第一件大事,她看着自己花了两天布置好的场地,不免有些骄傲,满心期待着这场培训。
早晨8点半,李佳宁和王秀花早早赶到,不一会儿培训老师也赶到了,现在就等着妇女们到了后村主任讲完话,就可以正式开始了。今天的祈水村天色阴沉,但大家都清楚不会有一滴水降下来。转眼已经9点多,还没有人来,李佳宁有点着急,她问王秀花以前的活动大家积极性怎么样,王秀花想了半天,说以前没有搞过活动。
10点,村主任胡胜利穿着只有去县上开会时才穿的夹克到场,他环视一圈,唱戏的大棚下面整整齐齐地摆着东拼西凑来的桌椅,于是夸李佳宁工作认真,一番称赞之后,问什么时候开始。依旧没有人来,这时她真的着急了。通知的是早晨10点开始,人应该快到了吧,王秀花这样回答,但心里也没底。
又过了漫长的半小时,场地依旧冷冷清清,老师和胡胜利与李佳宁王秀花四目相对,越来越沉默。胡胜利长叹一口气,起身摸着他肥胖的肚子,摇摇头走了。
阴沉的天空没有带来一滴雨却带来了沙尘暴,空无一人的场地,满场的桌椅仿佛都在嘲笑这个南方姑娘。李佳宁的短发被狂风吹乱,风吹起的砂石肆无忌惮地砸向她的额头。
四
这场失败的培训之后,李佳宁只是短暂的气馁,很快便重整旗鼓,这是她一贯的作风,也是她靠自己付完高中和大学学费的原因。她从来不是一个被娇惯的温室花朵,在她有限的生命里,她唯一确信的是:挫折和不顺利才是生活的常态。
她决定从头再来,从入户了解村里的每一个妇女开始。这次她没有求助王秀花,而是自己一个人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地登记。一开始并不顺利,女人们不冷不热地请她进门,之后就忙自己的事,并不搭理她,一副请自便的姿态。她也不恼,跟着女人仔仔细细登记了解情况。问完之后继续讲培训的好处,女人们被她搞得烦不胜烦,却也被迫听进去一些。
王秀花看着她一个人跑来跑去,肉肉的方脸上十分困惑,问她弄这干啥,李佳宁没有回答,背上水壶和干粮就出门了。
这次入户足足进行了十来天,女人们的谈资从“那个大学生浪费粮食,毛病不好。”到“她今天来我家里没给她好脸。”再到“那丫头好像还挺认真的。”
忙碌中李佳宁觉得生活逐渐充实起来,大西北的拉条子好像也没那么难以下咽。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