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尾巴(散文)
杜芳(25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11月25日 08版)
我不喜欢黑夜,也不喜欢冬天。
光是提起这两个词,眼前就浮现出中学时代漫长的求学路,那是浓得化不开的夜色,刀锋一样冷冽的寒风,以及浪涛般阵阵袭来的倦意。
我的大脑从她把我从被窝里拎出来开始宕机,睡眼惺忪地穿衣、吃早饭、收拾书包,呆滞而熟练,麻木得像机器人。直到走出家门迎面扑来一股寒气,我猛地一个哆嗦,意识才算回归几分。
凌晨的街道寂静且空旷,高悬的路灯还在尽职地洒下橘色的光,明明是温暖的颜色,却是别样的清冷。她送我上学,单肩背着我的书包走在前面,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她身后。我的眼睛不好,光线暗淡时看东西尤其困难,总是畏畏缩缩迈不开脚,唯有踩着她走过的路,我才敢走得又快又稳。
她开玩笑说,我就像她的尾巴一样紧紧跟着她。
这比喻新奇,人家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还是第一次听到说像尾巴的。
她的理由十分充分,当别的孩子开始叛逆,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时,我却恨不得终日跟着她,安静又乖巧。这似乎极让她引以为傲,逢人便夸赞我的懂事,但是当一个人最大的优点是听话懂事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更何况我们也并非完全没有过争吵和摩擦。
那时我刚升入高三,作为准高考生要按学校惯例搬去地处郊区的新校区,不少同学都只能住校或在学校附近租房。
她不假思索地让我去填写住校的申请表,我却对近乎严苛的寝室管理制度深感恐惧和厌倦。我们爆发了一场记忆中为数不多的争吵,我声泪俱下控诉着为什么要让我在原本就繁重的学业压力上再加一层内务的压力,她则为我的不懂事大失所望:“租房要多少钱?咱们家什么条件你又不是不知道。”
我沉默了,在过去的无数日子里,我被这句话压得抬不起头,此时此刻,我仍然无话可说,只好冷冷地摔门回到房间。我们许久都没有再说话。
这场冷战以我提交住校申请表告终,临走的时候她忙活着为我收拾东西,大包小包放了一地。
“拿这么多吃的干什么?放又放不下,吃又吃不了。”我一眼就瞥见满满一袋橘子,忍不住开口。
“你爱吃,多拿点。”她利索地把袋子塞进行李箱。行李箱被撑得鼓鼓的,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合上。
到了学校,她执意要送我进寝室,却被保安拦在门口,只好眼巴巴地站在那里伸长脖子张望,直到我的身影被淹没在人海。
住校的日子漫长且痛苦,或许是大脑出于某种保护机制将它偷偷遗忘了,于是我总也想不起。像是同样被遗忘在柜子里的橘子,待到再想起时已悄然覆上了白的毛、青的霉,我一扬手,它们就骨碌碌滚落进垃圾桶。
再见到她已是几天后,她站在楼道里憨厚地笑着,见我出来连忙掀起手中保温桶的盖子,一个热气腾腾的奶油小馒头映入我眼帘,旁边挨挨挤挤着几个圆鼓鼓的小汤圆,我的心也跟着软了一软。
“怕你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她心疼地看着狼吞虎咽的我,决定要每天给我送一次饭。
从此,我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多了念想。她像电视剧里的救世主一样穿越人海乘风破浪而来,为的是我能吃得更好,离家许久仍能嗅到家的味道。
就这样,艰难与温暖并存的高三岁月渐行渐远,传说中轰轰烈烈的大学生活悄然而至。大学不远,却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远门,也是第一次离开她。
她送我出发。长途汽车启动了,我们隔着窗遥遥相望,她挥着手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远,我看不见她了。
我将头靠在车窗上,本来没想哭的,眼泪却落了下来。我又想起很多年前的漫漫长夜里,我一步一步跟着她,就像她的尾巴一样。那时候我以为我会一直跟在她身后,我们永远不分离。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我不喜欢黑夜,也不喜欢冬天。
光是提起这两个词,眼前就浮现出中学时代漫长的求学路,那是浓得化不开的夜色,刀锋一样冷冽的寒风,以及浪涛般阵阵袭来的倦意。
我的大脑从她把我从被窝里拎出来开始宕机,睡眼惺忪地穿衣、吃早饭、收拾书包,呆滞而熟练,麻木得像机器人。直到走出家门迎面扑来一股寒气,我猛地一个哆嗦,意识才算回归几分。
凌晨的街道寂静且空旷,高悬的路灯还在尽职地洒下橘色的光,明明是温暖的颜色,却是别样的清冷。她送我上学,单肩背着我的书包走在前面,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她身后。我的眼睛不好,光线暗淡时看东西尤其困难,总是畏畏缩缩迈不开脚,唯有踩着她走过的路,我才敢走得又快又稳。
她开玩笑说,我就像她的尾巴一样紧紧跟着她。
这比喻新奇,人家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还是第一次听到说像尾巴的。
她的理由十分充分,当别的孩子开始叛逆,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时,我却恨不得终日跟着她,安静又乖巧。这似乎极让她引以为傲,逢人便夸赞我的懂事,但是当一个人最大的优点是听话懂事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更何况我们也并非完全没有过争吵和摩擦。
那时我刚升入高三,作为准高考生要按学校惯例搬去地处郊区的新校区,不少同学都只能住校或在学校附近租房。
她不假思索地让我去填写住校的申请表,我却对近乎严苛的寝室管理制度深感恐惧和厌倦。我们爆发了一场记忆中为数不多的争吵,我声泪俱下控诉着为什么要让我在原本就繁重的学业压力上再加一层内务的压力,她则为我的不懂事大失所望:“租房要多少钱?咱们家什么条件你又不是不知道。”
我沉默了,在过去的无数日子里,我被这句话压得抬不起头,此时此刻,我仍然无话可说,只好冷冷地摔门回到房间。我们许久都没有再说话。
这场冷战以我提交住校申请表告终,临走的时候她忙活着为我收拾东西,大包小包放了一地。
“拿这么多吃的干什么?放又放不下,吃又吃不了。”我一眼就瞥见满满一袋橘子,忍不住开口。
“你爱吃,多拿点。”她利索地把袋子塞进行李箱。行李箱被撑得鼓鼓的,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合上。
到了学校,她执意要送我进寝室,却被保安拦在门口,只好眼巴巴地站在那里伸长脖子张望,直到我的身影被淹没在人海。
住校的日子漫长且痛苦,或许是大脑出于某种保护机制将它偷偷遗忘了,于是我总也想不起。像是同样被遗忘在柜子里的橘子,待到再想起时已悄然覆上了白的毛、青的霉,我一扬手,它们就骨碌碌滚落进垃圾桶。
再见到她已是几天后,她站在楼道里憨厚地笑着,见我出来连忙掀起手中保温桶的盖子,一个热气腾腾的奶油小馒头映入我眼帘,旁边挨挨挤挤着几个圆鼓鼓的小汤圆,我的心也跟着软了一软。
“怕你吃不惯食堂的饭菜。”她心疼地看着狼吞虎咽的我,决定要每天给我送一次饭。
从此,我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多了念想。她像电视剧里的救世主一样穿越人海乘风破浪而来,为的是我能吃得更好,离家许久仍能嗅到家的味道。
就这样,艰难与温暖并存的高三岁月渐行渐远,传说中轰轰烈烈的大学生活悄然而至。大学不远,却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远门,也是第一次离开她。
她送我出发。长途汽车启动了,我们隔着窗遥遥相望,她挥着手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远,我看不见她了。
我将头靠在车窗上,本来没想哭的,眼泪却落了下来。我又想起很多年前的漫漫长夜里,我一步一步跟着她,就像她的尾巴一样。那时候我以为我会一直跟在她身后,我们永远不分离。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