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志愿者,从少年时即开始;与志愿事业结缘,则从2017年到北京借调开始。在一场洋洋洒洒的夏雨后,我开始了在前门东大街10号团中央办公楼里一年的工作。与处室交流、参与志愿活动、捧读志愿者来信、传播志愿者故事,对志愿服务获得了形式上的认知。直至接触了“志愿文学”,我便开启了一段奇妙之旅。
“志愿文学”活动是团中央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征文活动。因着这个活动,我又接续参与了“志愿文学”论坛和“志愿文学”网络作家基层行采风活动,在成都的武担山脚下,在西藏、新疆、贵州的山尽云深处,我体会了文字的力量,志愿的力量,也见证了文学与志愿碰撞所闪现的温暖和纯真。
工作之初,我首先读到的是文本中的“志愿”。在2018新年来临之际,我接到了一项工作,参与起草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新年献词。新年献词有一个每年都沿用的固定题目:“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个听起来饱含着风雨兼程、气势雄浑、回声悠长的标题,一下吸引了我的目光。通过查找与志愿相关的文献资料,我终于对其中的“远”字有了进一步了解。我们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海外计划志愿者,都是跨越大山大河,从故乡到他乡,从中东部向西部前行,中间相距千万里。“远”还在于时间,青年志愿者们在服务地服务一年、两年,甚至扎根成为那里的一员,他们和故土、亲人的分离,何其沉重。与我的想当然相反,资料和文章里的那些青年向我传递的是水一样的纯净,火一样的热情,仿佛心灵故乡里那一阵熟识的春风。新年献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并作为礼物献给天下志愿者。而我对于志愿者群体的了解却远远不够。
因着各种机缘,我首先认识了徐庆群。这是一位文字会发光,心一直散发热量的青年作家。她的笑容很有感染力,仿佛夏天的睡莲,清朗而美丽,我总是亲切地称呼她庆群姐姐。她是最早用笔触书写志愿者的作家之一。她的报告文学《他们在行动——中国志愿者纪实》记录了许多志愿者,也影响了许多青年。庆群姐姐是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人,说起她历时半年到宁夏、贵州、四川、内蒙古等地的乡村寻访过的志愿者,充满了崇敬和关爱。谈起徐本禹、周毅、许晓艳,谈起她写作时的所见所闻,常常眼里噙满泪水。但只要谈起她目前和女儿一起做的志愿服务,就立即恢复了招牌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一股东北女性强劲的能量。我似乎窥见了志愿亦柔亦刚的巨大能量。
曾松亭老师是一名农学博士,但我觉得他似乎与文学更结缘。当他在处室宣布 “志愿文学”征文活动即将启动时,他是那么的激动。作为借调人员,我参与了这项工作,有了从文学角度,深入理解“志愿”的机会。
2017年冬天,“志愿文学”论坛在成都武担山脚下举行。在这集结了文坛多位知名作家的雅集里,我有幸与著名作家阿来相遇,并有机会聆听他对于“志愿文学”的高见。他认为“把志愿题材纳入写作的事业中,文学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份光彩就是我们所说的时代的光彩。”简言之,志愿给文学泵入了时代的能量。这使我对志愿的理解瞬间立体和丰盈起来。
2018年春天,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和上海阅文集团共同举行了“志愿文学网络作家基层行”活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老师,在上海为作家队伍践行,他说:“作家一定要俯下身子,将笔探入人物的内心,才能写出有灵魂的作品。”在基层行的日日夜夜里,57位作家在西部六省(区)广袤的大地上行进,总行程达到近两万里。我时刻关注着每一支队伍的进展。
蒋雪峰老师一口川普,满嘴络腮胡,是四川小分队里特点最鲜明的一位。他很健谈,据说是因为家在李白故里江油,浸染了几分诗仙的洒脱。说起志愿者,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蒋老师在5.12地震发生时,就写了一篇关于志愿者援建江油的文章《江油的笑脸墙》发表在《求是》杂志上。文章讲述了志愿者将上百幅各类笑脸的照片组成笑脸墙,向大家传递灾区群众以笑面对灾难面对困难的乐观,同时也化解少数人焦虑和不安的故事,读起来让人内心充满温暖和希望。通过文章我们感受到志愿是中国社会最温暖的底色,是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这次加入走基层的队伍,蒋老师就是希望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再去看看那些志愿者和恢复生机的土地。作家们都像蒋老师一般怀着各自的期待开始了采风的征程。
行走激发了作家们创作的灵感。很快,我们的投稿邮箱里收到了基层行作家们发来的作品稿件。其中两份作品,在我们处室里争相传阅。一份是作家麦迪为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写的诗《昭觉土豆》:这里的夜/那么黑,那么深/所以昭觉出产月亮/也出产土豆,大凉山是大土豆/小凉山是小土豆,更小的是/小学校里的木呷阿衣/月亮哺育星辰,大路套小路/乌嘶河连美姑河/每根藤蔓下都结满了土豆/每个土豆都朴实得让人心疼/嫁接进山来九个月了/志愿者周黎说,自己也变成了土豆/因为在川大读了研究生/所以才叫马铃薯。透过麦迪的笔触,我们在大凉山的贫瘠中读到了支教志愿者带去的希望。
还有一份作品,来自90后网络作家枯玄:那年他乡为师支教边村山下/白云青山绿水一盏清茶/舍里长灯未歇阅改书卷声纱/莘子金榜题名笑颜萌芽……这是在结束宁夏采风首站后他为志愿者写的歌词《宁夏志》。枯玄是阅文集团品牌作家,拥有很高人气。为了吸引更多青年人关注志愿文学,吸引更多人群为志愿文学书写,本次志愿文学采风活动共有34位网络青年作家参与其中。这些在键盘上构思江湖,以“宅”和“酷”相伴的网络作家与扎根西部的志愿者们相遇,两种不同形态的青春碰撞,激起了网络文学关照现实的千层浪。
紧接着,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歌词、剧本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为我们打开一个个生动的志愿故事……
转眼到了夏天,我借调期到了,带着志愿和文学给予我的濡养,不舍地离开了这份充满能量的工作。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总不忘关注志愿文学的最新动态,它已经成为了我牵挂的一部分。
似乎注定了与志愿文学的未了情缘,受到它的再次召唤,在分别半年后,我再次离桂赴京参与志愿文学的终评工作。在北京初冬的午后,一批对志愿文学饱含深情的知名作家、学者齐聚首都大酒店,共同见证志愿文学征文活动结果的诞生,并围绕志愿文学议题展开讨论。其中有著名文化学者蒙曼、文学评论家曾镇南、知名作家白烨、著名制片人俞胜利等。蒙曼这样评价“志愿文学”:“新时代我们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强是什么,强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整体概念,这里包含着精神的强,而且精神无论是志愿活动还是文学创作都属于精神活动的组成部分,文学和志愿活动是可以相互升华的,我们把两个很美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很有意义。”
志愿文学的语言是会发光的,它总在试图照亮什么,也总有一些什么被他照亮。我突然感受到志愿文学与我的个体发生了微妙的联通,这份朴素但温暖的情怀,像有磁力一般,让我不断聚拢,接受它的滋养。而我能做的,是要把这份能量传递出去。
广西师范大学团委 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