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0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六尺巷

梁辰 本报记者 谢宛霏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01日   16 版)

    到安徽桐城去的游客,参观六尺巷是必备项目。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纸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

    在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有一条长约100米、宽2米的小巷,巷道两端立着刻有“礼让”二字的石牌坊,此巷便是著名的“六尺巷”。“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打油诗本是一封家信,也成就了六尺巷的典故。

    这封信出自清朝康熙年间的名臣张英,字敦复,谥号文端,汉族人,世居安徽,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他的次子名张廷玉,官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康熙年间,朝中以满蒙大臣居多。张英以汉人的身份入直朝堂,这就体现了他的文采和人品,都是受当时皇帝推崇和信任的。康熙十六年,皇帝在西安门内给他置办了宅邸,在皇城给汉臣分房,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张英便也成了清朝入住皇城的第一个汉人。就在张英做礼部尚书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一件事,让这封脍炙人口的家书慢慢传扬开来,至今依然被安徽桐城甚至更多的人津津乐道。

    当时张英的老家正在修房子,适逢邻居吴家也在大兴土木,两家便因宅基问题发生了争执,张吴两家的大院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张家在朝中有权有势,吴家却也是当地的一方豪绅,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了衙门。但衙门也没法出面直接干涉,毕竟一边是部长的亲属,一边是当地的望族,两边都惹不起,只能在两边和稀泥,调解了很长时间但收效甚微。

    张家在僵持不下的时候,想了一个办法。不日在京城的张英便收到了老家送来的信,状告隔壁吴家在盖房子的时候占用了自家的土地,想靠他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张英提笔写下了这封家信,便让信使带回老家。家人见张英如此风轻云淡对待此事,便也觉得惭愧,于是就把信中提到的三尺转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将宅基退后了三尺。第二天吴家人出门看见张家已将宅基退后三尺,心中感慨有权有势的张家竟主动礼让三分让人敬佩,自家再纠缠也的确不妥,便将自家的院墙同样后退了三尺。就这样,两家之间便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也因此得名。

    倘若当时张英一念之差选择了以权谋私、仗势欺人,桐城的这条小巷可能就不复存在,而就是这一份谦让和豁达,让这场宅基之争就变为了传世美谈。一份书信,三尺围墙,让出的是非凡的气度,是宽广的胸襟,是深厚的涵养,也让出了中华民族谦逊礼让的文化精神。

青年闻一多的一封家书(中)
六尺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