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记忆

“妳该是适合写诗的”

陕西省石泉县城关镇政府 李思纯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08日   16 版)

    作者供图

    22年前,我第一次投稿,第一次收到编辑回信。

    那是一个见字如面的时代。现在,我将这封珍藏了二十多年意义深重的信公布出来,信是这样写的——

    阿纯:

    妳的诗文都不错,很敏感、细腻的心灵,用词很精致,富有一种婉约的节奏感,也具有意象性。

    妳该是适合写诗的。

    我会在第12期“依萍热线”选用妳的诗(本栏目不设稿酬),并请妳为热线推荐一些打工佳作。

    若能提炼厚度,则更好。

    祝  秋安。

    依萍  96.10.6

    编辑落款署名“依萍”,这个名字让人禁不住一下子联想到温柔又美丽的女性,兴许是借用最火热的琼瑶小说里某个女主人公的名字也说不定,这令我觉得亲切——那时的少男少女没几个不看琼瑶小说的,我也不例外。

    依萍编辑的字是我所喜欢的流畅的行草,而且她用了“妳”而没有写成“你”,我想那是她的书写习惯,但也恰好戳中了我对繁体字钟爱的怀旧情怀。总之,当时打开这封信,惊喜瞬间如电流击中,我心“怦怦”跳着,泪流满面。依萍在信中对我的肯定、鼓励和鞭策使我感动不已,又热血沸腾。我把这封短短的信一遍遍的小心翼翼地折起,又一遍遍打开重读,激动的样子到现在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那本刊有我诗作的《创业者》杂志样刊。

    那时,我在深圳一个叫葵涌的小镇,是一家塑胶厂的物料员,这个岗位既算不上白领也不算蓝领。上班、下班、加班,我在车间和库房之间来来回回,日子就一天天过去了,工作和生活都庸常的很。有时候停下来我会怨叹,我大概连下海大军中的一朵小浪花也算不上吧。我也开始习惯吃大排档、用塑料桶接凉水冲凉、夏天喝糖水、冬天啃煮甜蔗的打工生活。每逢一个月一天的假日,我会独自跑到附近的大鹏湾海边坐上一整天。

    因为那本发了诗歌的《创业者》,镇文化馆一位叫阿忠的编辑特地通过诗后面备注的作者姓名和工作地点找到了我,让我参加了他们那个季度的文学沙龙。那场聚会像是阿忠特意为我打开的一扇窗,让我看到了里面的五彩斑斓。

    有七八个和我一样来自厂区的打工仔打工妹亲热地跟阿忠问候,很熟络的样子。同阿忠一起招呼大家的还有文化馆一位姓梁的先生,当地人,个子很高,一口标准的白话婉转悦耳。大家一边吃水果和点心,一边聊阿忠刚发表的一篇小说。到现在我仍记得那篇小说的名字,叫《喷你没商量》。那篇小说我其实并没有读到,但是从大家热烈的讨论中,我知道是用诙谐的语言讲述老板与打工仔之间的故事,贴近每个打工仔的生活。后来,他们又谈起梁先生的诗歌,还有文化馆编印的《打工文学园地》,互相介绍自己的投稿经验。一帮文友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脸上的笑跟花儿似的。我当时一直坐在角落里,羡慕地看着大家,他们眼里闪着光,纯粹而灵性的光,跟天空的星星似的。最后,他们谈到我诗歌里的意境和一些隐喻,说了许多赞美和鼓励的话。我就像一个得宠的孩子,文学沙龙过后,还欢欣雀跃了好一阵子。

    通过阿忠,我结识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热爱文学的打工青年。一到周末,我们就会骑着自行车相约到一个出租屋,一起听人弹吉他,一起讨论某个人最新的作品。偶尔,我也跟着他们去参加工厂俱乐部举办的舞会,枯燥的生活开始漾起层层涟漪。

    现在想起来,那应该是打工文学正走向繁荣的春天。

    再后来,我回到西安,结婚生子。因为一些家庭变故,日子变得格外艰难。有三四年我几乎不再动笔写任何东西,就连写在QQ日记上的东西也是消极的不得了。

    重新皈依文学又是十年之后的事了。雪夜深沉。我蜷缩在西府长安城中村的出租屋,单薄的墙壁,屋里屋外一样蚀骨的寒冷。床边旧桌上放着姐姐淘汰下来的电脑。我用被子裹住瑟瑟发抖的身子,在电脑屏幕上敲下一行行的分行文字。那是一段异常艰难的日子,身边没有亲人和朋友,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一个个孤寒的夜晚,唯有文字与我深情对望。我有时异想天开,那些文字包容了我所有的矫情和不堪,颤颤巍巍的,用温柔的触须抚慰我的寂夜清冷,我们相互取暖。

    十年后的十年,虽然我已不再写诗,但有了自己的散文和小说作品,也以作家的身份入选了省百名优秀文学艺术人才,诗情文心,千回百转,仍是胸中块垒。

    某一天,受邀参加学校的一个文学讲座,学生问我:李老师,是什么触动了您投入文学创作,而且一写就坚持了那么多年?

    我想,是因为那封信。

    我一直记得那位叫“依萍”的编辑,她说:阿纯,妳该是适合写诗的。

“妳该是适合写诗的”
青年闻一多的一封家书(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