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真实的赞美与写实的批判

——读周仰之《我的祖父周立波》有感

中国青年报社 李新玲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08日   04 版)

    1973年,周立波出狱,与儿子、儿媳、孙女、孙子全家一起游玩。右一为作者周仰之。周仰之供图

    孙女眼中的祖父是什么样的?或许是随和的,慈祥的,睿智并富有童心的;那么一位著名作家的孙女,她眼中的祖父又是什么样的?

    每个晚辈在不同年龄段可能会对长辈做出不同的评价,在周仰之——周立波的孙女看来,自己祖父身上集中了人性的许许多多优点,个性鲜明,才华横溢。她对祖父敬仰有加,特别是十几岁时与刚出狱的祖父共同生活的一段时间,祖孙俩其乐融融,祖父是仰之无话不谈的密友,少女仰之仰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导师。不过,对祖父的批评同时也跃然纸上,甚至有时毫不留情。正是这样真实真诚地叙述,让仰之女士的两本书《人间事都付与流风——我的祖父周立波(上)》、《梦思故国静听箫---我的祖父周立波(下)》显得与众不同。

    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编译家周立波1928年开始写作,1934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文学艺术学院,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大量描写农村新人新貌的小说和散文,开创了乡土文学新主题和新风格,与同时期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赵树理并称“南周北赵”。他一生共创作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的内容进入中小学课本。

    周立波的文学生涯是从西方文学和苏俄文学作品翻译起步的。从1935年到1937年,作为左翼文艺运动的后起之秀,周立波独立翻译了外国文学作品17部,其中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和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8年10月30日是周立波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一场小型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认为周立波的作品中具有崇高和诗意的美学特征,其中包含崇高理想信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研究周立波应不止于“优秀作家”这个称谓,要从精神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发扬、传承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旅居海外的周仰之女士也从美国飞回参加座谈会。她的两本著作已经成为研究周立波的重要文献。

    平心而论,仰之因为是理工科出身,又在美国工作生活20多年,文中有很多长句子特别像蹩脚的翻译作品,一个完整句子中有从句,从句的主谓宾的某一部分还有定语,让人读时要费些脑筋,甚至要做些语句分析。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这两本厚厚的、总计五十万字的可读性。因为真实,连续读下来,竟让人走不出仰之的叙述,希望她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这是一部长达百年的家族史,从祖父周立波和祖母姚芷青的父辈家庭写起,祖辈的童年、成长求学、婚姻以及百年前的社会环境一一交待。传记吸引人的地方一是传主的成就,二是生活中的各种故事和细节,作者丝毫不掩饰对于祖父周立波——这位文坛巨匠才华、活力、激情的仰慕。对于祖父负情于祖母,文字间有对那个特殊年代的理性分析,更多是情感上的批判。甚至在分析祖父没有继承家族的长寿基因70多岁就去世时,一方面提到与祖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有关,另一方面则提到由于不负责任造成复杂的家庭关系,精神负担重有关,“可见亏心事不能随便做”。

    例如祖父为了追求个人进步和自由,几次从家里不辞而别,不顾家中妇孺老小。在延安时,一方面叮嘱结发妻子照顾好家人和孩子,而先后两次与女青年结合。

    同时,仰之对一直照料自己长大的祖母毫不吝惜笔墨赞美,在结婚前就上过学的祖母聪明能干,一生自强自立忍辱负重,靠着努力从一名家庭妇女成为一名新中国的法官。周立波后来虽然又与他人结婚,但祖母一直是周家的媳妇,把两个儿子教育成人后又尽心抚养孙辈。

    有人也批评过仰之,说她没有为尊者讳,写下了祖父的过失缺点,但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浸泡过的仰之实事求是,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有了过失就全盘否定,春秋责备贤者是为了学得教训而不是以偏概全地否定贤者。”

    仰之笔下的周立波就是一个立体的人,而不仅是一个曾站上了文学顶峰的作家。

    其实,周家的家族史又是一部中国社会的变迁史,从晚清到军阀混战再到民国、抗战,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周立波的作品,到抗美援朝、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一直到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我的祖父周立波》的主线是周立波在每段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参与,交织的是他的家人、亲人、朋友的工作、生活、爱恨、矛盾、生死,而所有的这些都与立波有关。

    特别是“文革”,所有与立波有关的人都受到了影响。仰之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文革”开始也正是她记事的开始。从孩童到少女,她把周边人的工作、生活的变化一一记录下来,所住长沙唐家大院的变迁,都如纪录片般真实呈现。其中很多记忆是酸痛和杂芜的,母亲学校里无休止的学习班,派系之间的武斗,对右派的批斗……

    如果说两本书的上部更多是聚焦于周立波个人和家庭的历程,第二部则明显看出作者对社会大背景的研究梳理,查阅了非常多的史料,也采访了很多历史当事人获取一手素材,政治立场对作家的影响,文坛的是是非非,都在周立波身上有所体现。比如周扬与周立波这对年龄相仿的叔侄,情同手足,年少起就一起在文学之路上探索,后来都走上革命道路,但跑道却不相同。周立波一直坚守在文学之路上,保持着热情、信仰。对于二人的异同,仰之的叙述入木三分。

    在美国生活20多年,仰之一直在高科技公司工作,并未接受过文学的训练,文字都是她发自内心的叙述,并不讲究更多的技巧。不拘一格贯穿全书,给了读者很多启发。

吃饭
真实的赞美与写实的批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