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献血记(随笔)

胡杨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08日   10 版)

    胡杨

    本名詹晓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供职于江西省九江日报社长江周刊,任编辑、记者。

    离3月5日学雷锋日还有三天,农民工向建华没想到自己也当了一回雷锋式的好人。

    认识向建华真是一种巧合。

    下午五点钟左右,我正在烟水亭公园附近的献血点采访。“时间都这么晚了,应该不会再有人来献血了吧?”正在我这样想的时候,向建华和他的妻子走进了献血屋。

    经过医生的征询、要求填表、初筛后,到了采血的时候,向建华脱下外套伸出右臂开始抽血,站在一旁的向建华的妻子看着丈夫那鲜红的血液输进了专用血袋,那一袋子的血啊!她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一会儿盯着那输血管,一会儿又盯着丈夫的脸。她紧张极了,脸上写着害怕、心疼。

    1981年出生的向建华说,这是他第一次献血。我问他为什么来献血?我让他说几句。向建华说:“我是来九江打工的。我没什么文化,你让我说我还真说不好。我年后从老家回到九江后一直没找到事做。今天天气好我就带我老婆到这边广场玩,看到这里的献血屋我就进来献血了。对于献血我没什么想法,只是觉得献血可以帮助别人,甚至可以帮助别人挽救生命,能做点好事帮助别人,心里感到宽慰和高兴。”

    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妻子又毫无劳动能力,向建华需要和渴望社会的关爱,而他却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还想着要帮助别人。我被向建华朴实、简单的想法和言语深深打动。

    他的妻子瘸着双腿走路,说话无法吐出清晰词语。我后来才了解到,原来她小时候得过脑瘫病。尽管她的思维和智力完全正常,却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看着眼前这对善良、纯朴的农民工夫妇,我想:他们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啊!他甚至可以用这次献出的400毫升的血去换取他需要的生活用品,或者改善一下自己的伙食。

    我突然想去看看他们的住处和生活环境。向建华知道我是记者后拒绝说:“我献血没什么,你不用报道我啦,献血本来也没有什么坏处嘛。我不说了不说了。”

    在我坚持和恳求下,向建华只好答应我去看看他们租住的栖身之地。

    搭乘28路公交车,在长虹小区的站台下车后,我们一路走一路聊。

    向建华说:“我老家是在湖北荆州农村的一个山沟沟里,闭塞而落后。家里兄弟姐妹多,一共7个,我老小。父母都是农民,仅靠一点点田地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所以,我小时候家里很穷,读书读到高一交不起学费便辍学了,我就出来打工了,那年我17岁。”

    “远离家乡出外打工,我什么都干过:在餐厅洗盘子、在家具厂干过、在工厂做工人……至今我已到过21个省市。我现在的工作是打井,就是建高楼大厦的地基。听说打井的活在九江的工资要比个别地方高些,我便来这里了,我全家就指望着我挣点工资养家呢。只要工资高点,就是再苦再累的活我也愿意干,为了全家老小嘛。今年是我来九江的第五个年头。我有一个两岁半的可爱的儿子,以前是我老婆和我妈一起带他,由于我老婆行动不方便、又不能干活,所以今年我只好把妻子带在身边,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我是想好好照顾她的,这样我就能安心干活了。”

    聊着聊着,我们很快就到了向建华的家。

    所谓的家,也就是向建华夫妇和另一位农民工夫妇合租在一起的一间非常窄小的房间,最多也就五六平方米,房屋低矮,光线阴暗,房间里除了两张简易的床和几只粗陋的小板凳外,多余的摆设再也没有,另有一个两平方米左右的厨房。我还未进屋,便听见阵阵笑声与话语。原来是向建华的工友们正在他房间里看电视呢,电视里播出了让大家乐呵的场景。拿床沿当板凳坐,一坐一整排的工友们,聚集在向建华的房间里,盯着只有手提电脑大小的荧屏看电视,他们脸上没有沮丧。

    民工兄弟们,他们没有体面的生活,甚至没有足够温饱的食粮和水果,但他们带给我的却是阳光、善良、乐观向上,在这简易、潮湿的房间里,从他们身上,我更多地感受到人间最朴素的友爱、互助和温暖。

    向建华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他们中间的一个。

    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不能或缺的生活者和参与者。他们以勤劳和汗水换取并不丰厚的工钱,养育一家老小。他们干着最脏最累的活,甚至得不到更多的公正待遇,但他们仍然愿意以善良为本色,以诚待人。

    我想说,他们,是一群值得我们致敬的人。

那山 那人 那情(纪实文学)
献血记(随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