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创作谈

我写下它,不仅仅是因为我有话可写

钟睿莹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08日   13 版)

    我须感谢流动的音符的力量,排列整齐的书架以及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赋予我一次次重整旗鼓的勇气,让我的双目炯炯有神,永远闪着光。除此以外,还有我那小小的睡房,把我和世界分离开来,让我好好地,能重新审视窗外的世界,以及窗上倒映着的自己,它赋予我宝贵的宁静和喜悦。

    总之——我支撑着自己走过了长达三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部作品——一个显得稚嫩,有些啰唆,并不具有高明技巧的故事。或许许多作者看到自己已经出版的作品时都会带着挑剔的眼光,或许所有人都会这么说:“我还不够。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它讲述了一个稍显冗长而压抑的故事,是一个发生于火,也最终埋葬于火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想象力大致填补了我阅历的不足,我以灾难后的重建作为故事的背景,而所有人物的原型,实际上杂糅着我身边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的特点,或是热忱对世,或是消极逃避,或是隐忍负重,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前行,去对抗灾难带来的苦难。故事的灵感来源于某一位作家一生的执念——希望天降一场大的灾难,能让自己抛弃以往,改头换面。在我的作品里,它被以另一种形式实现。

    我写下它,不仅仅是因为我有话可写。我希望自己在书中所含蓄表达的个人情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更希望每一个读我这本小说的人有东西可读,读的时候有东西可想。若是读者能够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能切切实实地得到些什么,诸如收获和感悟,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不会识字的时候我的家里就有许多绘本故事,长大了一点,母亲便以“放养”的模式培养我的阅读兴趣,因而我家里的书,仿佛数也数不尽。从十二岁开始,我便尝试着由看小说到写小说,奢望着写有我名字的书终有一天能出现在红木书架上,与其他书挤在一个地方,簇拥其他书的同时也被簇拥着。2015年,我在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就读五年级时出版了个人作品集《一路前行》。但是那时候,我的心过于急切,被巨大的抱负包裹了,所以我终究没能够有一篇像样的成品。青少年时期,实际上是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于是乎,我开始意识到写作应当是为自我而写,这种自我,应当是摒弃了所有世俗杂念的。于是,一年后再提起笔,心境截然不同,出来的东西也自然不同。

    写作教会了我很多。它教会我应当在成长中专注于当下与当下的美好;它教会我怎样与烦躁和焦虑和平共处;它教会我自省与自爱、理解与包容……

    说起来——我初开始写作,是因为自己不会说,于是选择把它写下来。写作就好像是我的本能一样,无论好与坏,只要有我羞于表达的感想,我都会把它写下来。我以为,像我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是对世界怀抱敏感与关切的,多愁善感正是我们这些孩子最隐的特点,并且我认为,这种特质值得呵护一生。

    至于这些或浅显,或深刻,或细腻柔软,或率性无拘的感受与哲思,我希望它们是永远留在我眼睛和血液里的东西,让我永远都能够像现在这样对事物怀抱热忱,并将这绽放的火一样的夏花传递给其他人,使之生生不息。

    这就是我给这部作品起名为“火”的原因。

    我希望,当所有人凝视火之源头时,他们看到的不是困苦、焦灼或灰蒙蒙的余烬,听到的不是绝望的嘶叫或哭泣,从四面八方袭来。他们应当看到炽热而纯粹的流星,看到一条生生不息的河;他们应当看到生的流动,而非死;他们应当看到一个蕴藏万物的宇宙,看到那些像一团团炙热的火焰一般活着的人。他们应当明白,生的希望永远凝聚在火焰的深处,火的源头便是生的源头。

    于是,人便真正成为人,人所凝望的,便是一个真正永恒的熠熠生辉的世界了。

火(小说,节选)
我写下它,不仅仅是因为我有话可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