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晚,《中国青年作家报》首期“青年课堂”结束后,读者群内的小伙伴们意犹未尽,又自发讨论起来。
著名诗人麦笛接棒,主持“卧谈会”,结合实例为青年讲解诗歌写作,活动一直持续到午夜。
看到文学青年对“青年课堂”这样的交流形式如此珍惜和喜爱,为鼓励青年朋友保持创作热情,著名作家忽培元特意将自制的“黄土高坡”2019年挂历赠予部分参与《中国青年作家报》首期“青年课堂”的青年。
以下为部分网友对《中国青年作家报》首期“青年课堂”的体会和感受。
@李欣茂“名家本来是我们可望不可即的偶像,之前仅能通过文学刊物一睹风采。现在有‘青年课堂’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和名家接触交流,“面对面”地请教,无疑对我们这些青年文学爱好者来说有极大的鼓舞作用,更坚定了我们对文学的追求。”
@桂龙飞“‘青年课堂’现场直播,开创了读者与作家互动新模式,定会有力推动文学创作进一步发展,为新时代文学创作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希望这里成为广大青年学习交流的平台。”
@孙青林“今晚听忽老师的课收获很多:一、听着忽老师的声音我又仿佛回到了童年,忽老师认真与青年们互动,让我非常感动。二、在寒冷的腊月里,听名家授课仿佛是星星之火,燃烧着我们的青春的心。三、我看到了文学的春天,作为青年一代,需要肩负起责任,敬畏文学,无愧于当代。”
@吴艳玲“忽老师的分享朴实、亲切、真诚。好的作品不仅是语言和技术上的表达,更是生活经历的积累和沉淀后的呈现,这一点特别值得学习和思考。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期待‘青年课堂’的老师能够多一些写作方法的分享和具体运用中的建议和指导。”
@付哲禹“听了忽老师的授课,意识到自己在写作中的一些问题。以前光是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虚的太多。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也会主动运用内在的东西去打动人,多从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在语言的表达上,也力求朴实贴切一些。在塑造形象上,由表及里慢慢深入,用生动的描写,去刻画深层的世界。”
@赵浩“今晚聆听了忽老师的授课之后,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是未来和希望所在,青年的成长关乎文学的发扬和传承,只有努力用心地去书写,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饱满的真情去书写,扎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去书写,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本报记者 只恒文 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