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小巷(随笔)

白林娟(90后)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22日   12 版)

    这个季节不算太冷,我牵着母亲的手走进了久违的小巷。满地干枯的树叶铺在地上,除了两家废弃的老宅破旧不堪,剩下的人家早已翻新让房屋变了个模样,一只小黄狗安静地趴在院子里,眯着的眼角似乎是结了痂的眼泪……

    记得小时候,又破又旧的小巷不过三里远,但总能看到老人们扎堆寒暄。到了傍晚时分,牛羊饱食鲜草后就像“临产前的孕妇”慢腾腾地挪步回家,有孩童追着小鸡穿梭打闹,在撒欢奔跑中落得一身的灰尘也全然不顾,小巷中满是欢声笑语。

    如今,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小巷早已不再热闹,剩下的多是冷清和安静,母亲一边叹息一边讲着过去热闹的景象。

    我对于小巷的记忆是残缺的,但又十分深刻。前几日搬家收拾东西,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陈旧的红色皮箱,里面除了几本纸张泛黄的书,还有一封信和几张黑白底的照片,母亲说,照片上是年轻时候的姥爷。那个下午,我看着信,母亲看着照片,我们谁都没有言语。

    信是从北京寄来的。信上说,姥爷是在1949年8月参加的革命,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团后勤处助理员。说李锦秀同志在战火纷飞和白色恐怖的岁月里,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建国后,仍然一如既往地奉献出了自己的光和热。

    如果不是这封信,关于姥爷我只是从上一辈口中听到过一些模糊的片段,只知道姥爷参加过抗美援朝,躲过枪林弹雨,是幸存下来的革命战士。然而,这封信解开了我疑惑多年并渴望了解的曾经,关于姥爷。

    从我记事起,姥爷已是古稀之年,他总是穿着一套中山装,每天坐在屋檐下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新闻,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生活和阅读习惯,是个对自己要求很严的人。农村人起的早,但姥爷起的更早。每个清晨,天空渐渐露白的时候,小巷里的第一缕炊烟定是从姥爷家的老宅升起。姥爷像往常一样蒸了新鲜的馒头,大小形状一致、热气腾腾,哪家的孩童见了都眼馋。

    傍晚来临,成群的牛羊往各自的家中走去,道上撒了一路的粪便,赶着牛羊的老人背着背篓拿着夹子一个不剩地捡回了家。等别的人家做好了饭时,表哥才赶着饮足了水的骡子唱着小曲儿往巷子里走来。那个年代,全村人都指着半山腰一口自然形成的山泉解决吃水问题。若是逢上干旱,村里人挑着水桶到一两公里外的地方找水,甚至更远。姥爷总是嘱咐表哥,要先帮忙给老人和妇女舀水。于是,表哥便成了巷子里最后一个回家的人。

    天气逐渐变暖,阳光照着小巷,也照着老宅。但姥爷病了,病的很重,一夜一夜的咳嗽,饭菜也咽不下一口。家人在青石板面的台阶上铺了一层厚厚的褥子,把姥爷搀扶着躺到了院子里,阳光下,我看到了他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他也望着我,眼里有着割舍不下的牵挂。

    我把手里的冰棍放到姥爷的嘴边,融化的冰棍一滴一滴滴到他发白的嘴唇上,姥爷轻轻一抿,用力咽了下去。那是他那一日唯一“吃”到的食物。那一年,姥爷72岁,那一天,我正好满7岁。

    “爷啊……”4天后,老宅里的一声哭声穿透了小巷,有人说,姥爷走了……恍惚中,我踉跄着跑进了屋里,我清楚的看到父亲用黄纸遮住了姥爷的遗容,父亲大颗大颗的泪珠落在纸上,将纸一点点的浸湿。长长的送行队伍穿过了小巷,当铲土的铁锹一下一下挥动时,我仿佛从恍惚中回过了神,姥爷走了,真的走了,他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小巷,带着我儿时的快乐离开了。从此,老宅的饭桌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热气腾腾的白馒头……

    一晃多年过去了,老宅屋顶上防雨的塑料铺了一层又一层,暴雨来袭,墙角的泥土还是顺着墙体往下脱落,舅舅一家在县城有了新家,逢年过节时会回到老宅住上几日。去年,舅舅在老宅门口老草屋的位置新修了两间房屋,因为位置不美观遭到了别人的议论,但他却保住了老宅的原貌。舅舅的这份“心思”一直感动着我,我知道,这份“心思”里有爱、有怀念、更有对家风的传承。

    搀扶着母亲走出小巷,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回头望去,我依稀听到了姥爷的歌声,听到了他在讲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炮弹横飞的过往岁月,看到了那长长的、长长的送行队伍。

写作,一个人的漫长修行(随笔)
小巷(随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