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彭学明:与青年一起将作品写入人心

本报见习记者 焦敏龙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29日   01 版)

    1月25日上午10时,彭学明带着全新修订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娘》来到中国青年报社文化会客厅,通过在线直播与各地文学爱好者及现场的三位读者代表焦敏龙、鲁智勇、李锦华开启了一场《中国青年作家报》“青年课堂”。本报记者 孙萌丽摄

    彭学明在直播中。深海/摄

    1月25日上午10时,彭学明带着全新修订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娘》来到中国青年报社文化会客厅,通过在线直播与各地文学爱好者及现场的三位读者代表开启了一场《中国青年作家报》“青年课堂”,与青年一起探讨如何将作品写入人心。他希望用自己半生惨痛经验凝结成的作品,抚慰、照亮千千万万像他一样与母亲有过隔阂的读者的心。

    娘是人生最好的导师

    从湖南湘西保靖县,到如今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著名学者、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今年55岁的彭学明创作了大量与故乡有关的文学作品。

    1986年,彭学明还在湖南吉首大学外语系学习时,因为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内心苦闷,好心的同学们时常安慰、陪伴他。有感于同学间的质朴情谊,他有了想表达的冲动,动笔写了一些文学作品。原本只想当成日记作为留念,没想到中文系的同学无意间看到这些文字后惊呼:“沈从文!又一个沈从文!”。中文系同学给了他《人民文学》《散文》《湖南文学》杂志社和吉首大学校报的地址,建议他投稿。

    彭学明回忆,当初觉得《人民文学》是“国刊”,没敢投,就投了几个省级刊物和吉首大学校报。没想到,投出去的稿子全都被采用刊登了。他印象最深的是校报的编辑老师多次来宿舍找他,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赞扬和鼓励他。文章发表后,彭学明收到了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有两大麻袋之多,“我的文学创作得到了莫大的鼓励”。

    2000年,彭学明的母亲与世长辞。历经11年的痛定思痛,2011年,他的长篇纪实散文《娘》问世,作品从父亲抛弃母亲和自己写起,真切描写了湘西大山深处母亲所遭遇的苦难,记录了母亲甘愿牺牲自我,拼尽全力抚养孩子,保卫孩子,以品德和精神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故事。这部作品被读者和媒体誉为“天下儿女不得不读的书”。

    谈起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彭学明动情地回忆,娘在世的时候,自己从没有真正走进过娘生活的精神世界,没有理解、关怀过娘生活的精神世界,都是以自以为的爱和孝去绑架她生活的精神世界。而对娘的精神世界,我这个儿子却视而不见,总是认为娘多管闲事,什么也不懂,根本就没有想过,她的一言一行就是无声的教材和榜样。娘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导师。

    始终坚信三个“真”

    直到母亲去世后,他才逐渐明白,身为子女,应多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要多想想“父母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我们为父母做了什么,我们还需要做什么”,特别是要多考虑父母的精神需求,千万不要以为父母吃好了穿好了就是孝顺了,不要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去陪父母。

    “娘跟这位继父离婚后,家里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观……”在当天的青年课堂,彭学明声情并茂地念了《娘》的片段。他把这部作品定义为写给娘的忏悔书。

    他希望通过《娘》这部作品让亲朋好友及读者们吸取自己的教训,趁着父母健在,多听听父母的人生故事,父母的人生和历史。他说,“孝顺孝顺,以孝为大,以顺为先,先顺后孝,边顺边孝,有顺才是孝,无顺不是孝。”

    彭学明从事文学创作这些年,作品主要以他长期生活的湘西为题材。谈起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他提到,文学创作者要有定位生活坐标的定力,要深入地域的根,对于文学的地理坐标,要有坚定不移的方向。

    多年来,他心里始终坚信三个“真”,即真情产生力量,真诚产生高贵,真实产生伟大。在他看来,有些作家把最真实的生活描写成了最假的生活,相反,优秀的作家总是能把人们最习以为常的生活表达成最真实的生活。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彭学明提到,当下,许多青年文学创作者未曾认真思考文学如何来源于生活,怎样才能高于生活。他认为,必须学会对生活进行过滤和提纯。对此,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创作是一个烹饪的过程,生活是原材料,原材料的加工要去粗取精,才能烹饪出一道美味。而作品是容器,不能装得太满,也不能空空如也,留有余地和空间,才恰到好处。

    在彭学明看来,青年文学创作者厘清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才是开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还应有热爱生活的能量,保持对生活的兴奋度,学会对生活“保鲜”,保持对生活的新奇感,培植对生活爱的能量,在此基础上,要有传达和再现生活的能力,这才是核心和关键。

    人情味是入人心的

    青年文学创作者如何正确用文字传达和再现生活?彭学明的经验是,把熟悉的生活新鲜化,把不熟悉的生活亲切化。要善于组装生活,而不是简单复制生活。把共性的生活个性化,把个性的生活经验化,把共性的生活化成个人的生活乃至精神经验。“优秀的作家把司空见惯的生活新鲜化、陌生化,让读者读出曾经拥有但没有发现的生活。”他说。

    彭学明说,好的文学作品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他进一步解释,这个“立体”,就是要有烟火味,世俗味,人情味。烟火味和世俗味接地气,可以反映生活的酸甜苦辣;人情味是入人心的,用来揭示生活的真谛,给予读者生活的启迪。“写出这些‘味道’,作品就有了温度,就能够打动人心。”他说。

    语言美是青年文学创作者最基础的素养之一,而当下一些青年文学创作者时常苦于自己的文字语言不够优美。对此,彭学明特别提到,青年文学创作者要想解决好语言关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到人民和生活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取经,用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锻造文学灵魂,学习借鉴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

    他建议,青年文学创作者要熟读唐诗宋词这类文学经典,打好文字功底基础。也要在坚持创作的基础上钻研创新,他说,“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我们的文学作品也需要迎合时代的需求,但不要去跟风,不断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也就不存在创新。”

彭学明:与青年一起将作品写入人心
与青年一起制作“春运记忆”
张勇:有灵感了先攒起来
青年作家如何突破藩篱
二十年,交换彼此的命运
致敬高原
怎样写好风景与回忆
那个盼着过年的小公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