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儿时的“年味”历久弥香

谢宛霏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1月29日   12 版)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年味是什么?它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传统习俗文化的丰盛。

    冯骥才曾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儿时的年,物质并不丰富,所追求的不过就是穿一件新衣服,吃一口猪肉,贴一副春联,燃一挂鞭炮,但却是最有年味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年的仪式感在淡化,阖家欢乐的年夜饭变成了餐厅聚餐、压岁钱变成了电子红包、拜年变成了视频通话……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带来的惊喜、年夜饭带来的喜悦,仪式的简化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才渐渐觉得丢了什么。

    儿时的年味,历久弥香,最是美好。在知乎上,网友发起了很多关于“怎么过年才有年味?”“做什么可以让春节更有仪式感?”的话题,希望去找寻记忆深处的年味,唤醒春节那久违的仪式感。

    传承有年味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中国青年作家报》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策划了一组“儿时的年味”专题,70后、80后、90后、00后为我们发来了他们眼中的年是什么样子。让我们一同“倒带”,重拾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历久弥香
记忆中的新年从赶集开始(散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