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的太平洋,深蓝色的天空,浩瀚的星海,覆盖整个天空的火红木星……小说《流浪地球》中这一系列的景象构成一种无与伦比的画面,而其背后,则是比“珠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和数以千年计的拯救人类之路的幻想。
刘慈欣老师是我的一位直系学长,我们同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系。在大学期间就总听同学们说,刘慈欣学长从小就酷爱科幻,上了大学,刘慈欣对于物理知识和科幻书籍的热爱都从未减弱,每当有空余时间就会拿起书籍阅读、学习。毕业后,刘慈欣成了一名发电站的工程师,可见刘慈欣学长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理工男”。这也就不难解释文中那些令普通人都很难触及到的强大物理知识,为何在作者手里信手拈来的原因了。
我对小说中对于“希望”的解读印象也是很深的。在小说中,作者始终将人类“拯救地球”的宏大愿景与个人的希望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了人类对生命的希望、对生存环境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身为95后“理工男”的我,未来会以老学长为榜样,怀揣激情与梦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出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在此向刘慈欣学长表示我深深敬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刘帅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