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雷锋之歌》1963年4月11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

《雷锋之歌》与《中国青年报》

深海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3月12日   01 版)

    3月5日,《中国青年报》在一版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本报记者 张桂明 摄

    贺敬之这首创作于1963年春天的抒情长诗《雷锋之歌》,发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本报记者 张桂明 摄

    “一九六三年的春天,使我们如此地激动!——历史在回答:人呵,应该这样生!路呵,应该这样行!……”

    著名诗人贺敬之这首创作于1963年春天的抒情长诗《雷锋之歌》,发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国青年报》上。

    1950年代起便在中国青年报社总编室工作,现仍为《中国青年作家报》做编校工作的钱玉良老师回忆,“1960年代《中国青年报》还不是日报,每周二、四、六出版,但因其常有一些有影响力的独家报道推出,深受青年朋友喜欢。报社也十分重视文化报道和对青年作家的发掘培养,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中国青年报》上最先发表的。”

    当时不到30岁的钱玉良老师见证了那段英雄辈出、年轻人激情澎湃的年代。在贺敬之的《雷锋之歌》见报之前的3月5日,《中国青年报》在一版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并配发社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 坚决向雷锋同志学习》。

    那是个学习英雄,歌唱英雄的时代。4月11日,《中国青年报》文学副刊“向日葵”,以3、4两个版发表贺敬之的长诗《雷锋之歌》,并配发了“编者按”:正当广大青年渴望读到歌颂雷锋的好诗的时候,诗人贺敬之同志深受雷锋英雄形象的感动,制作了《雷锋之歌》。这首抒情长诗,以不可遏止的革命激情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我们伟大的时代。

    同期《中国青年报》举办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什么?》讨论会,发表《怎样写自己的历史》《永远保持鲜红的颜色》等6篇文章。该讨论共举办了200期。4月27日二版报道报社收到学雷锋来信3万多件,并发表社论《可贵的政治热情》。当年《中国青年报》的五四社论《论雷锋——“五四”青年节献词》见报后,新华社发了通稿,各大报纷纷转载。

    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长诗《雷锋之歌》单行本。《雷锋之歌》在贺敬之的创作道路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60年代的中国诗坛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长诗既从大处落笔,引出对于雷锋成长的国土和时代的热情歌颂,又向深处开掘,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进而在精心塑造雷锋英雄形象的过程中,揭示学习雷锋群众运动的重大意义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因其艺术构思的精巧,与当时同类题材的诗歌相比,显然高出一筹。

    诗人、诗评家赵卫峰说,“《雷锋之歌》时逢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当时,类似的召唤式诗作,是很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而无论何时,对于是非辨识与大爱情怀的倡导都是必须的。回望往昔典型人物,无疑会引发新的思考和判断,这是诗歌作品的一种功能。这首长诗的形式、内容及表达技艺有着鲜明的时代印痕,热情洋溢,适宜朗诵。”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国诗歌面对着无比广阔的未来图景。近日,在遂宁国际诗歌周期间,与会诗人就新时代诗歌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并达成众多共识,发布了近百位诗人签名的《新时代诗歌遂宁宣言》:新时代诗歌将努力克服创作与传播中的“小众化”“圈子化”倾向,在诗歌与民众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诗的世界与公共生活之间架设起宽阔的桥梁,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

    选择重大的题材,直接回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诗人善于处理抒情与哲理的关系。《雷锋之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文学创作范例。诗人麦笛评论说:“贺老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贺敬之以其杰出的诗歌成就,画下了中国诗歌时代的又一个高峰,他的作品一直传诵至今,影响了几代人。从歌曲《翻身道情》、《南泥湾》,歌剧《白毛女》,到诗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名作,贺敬之的作品深入人心。

    从1924年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苦孩子,到追求救国图强的热血青年,直至成为“时代的歌手,人民的诗人”,贺老这一代艺术家的创作轨迹、人生追求,值得青年文学爱好者,在迈入新时代的今天,重新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艺术与时代的关系,重新定位如何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更好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感谢中国青年报新闻研究与信息部资料支持)

贾平凹:青年作家要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这个时代
为什么这么多青年朋友喜欢写诗
你的写作不需要路障
我们写的是中国
她那么想我,却不愿再见我
《雷锋之歌》与《中国青年报》
纯俗之争:界限消融未必是坏事
遇见德宏遇见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