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3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汪兆骞:作品要有人间香火气

本报记者 杜沂蒙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3月26日   01 版)

    汪兆骞,196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年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部副主任、编审,《当代》杂志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著有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及《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紫塞烟云》、《张骞》等。

    扫描二维码,观看精彩视频。

    北京乍暖还寒的周一清晨,上班一族们匆匆的脚步尚未停歇,年过古稀的汪兆骞,已经在书房沏好一壶热气腾腾的清茶,开启了退休后的“二次上岗”模式——专心写作。

    “工作的时候没有太多时间写作,30多年,就出了六七本书,写的比较少。”退下来了,汪兆骞就想多花些时间到写作上,“已出版了300万字,今年差不多能出两本书。”

    文学即人学:数十年积储自然而成

    前不久,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汪兆骞新书《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举行首发式。书中,汪兆骞遵循“以人性观照文学,探寻世界文学的广度、深度与厚度”的原则,从纯粹的文学欣赏、评论与创作的角度,以人性、历史及美学的眼光,解读从1901年以来的一百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经典代表作,全面呈现百年来世界文学金字塔顶部的辉煌与璀璨,力图为读者揭示文学与人性、人生、社会、世界、历史的关系。

    这本书,从涉及人物、时间、作品来看,都是一部信息量巨大的作品。但是谈到该书的创作,汪兆骞却表示,“这并不是一次有目的的创作,而是长期阅读的产物”。

    从小在书房里翻着外国文学作品长大的他,到了大学,发现外国文学和现代文学老师讲的都比较简单,这让汪兆骞“很不满足”。于是,他便“泡”在图书馆里主动阅读,“为了便于记忆和思考,会顺手作点笔记。”这是汪兆骞的阅读习惯,不能拿来一本书像读故事似的,读完就扔在一旁,必须要做一定的思考和记录,将来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资料。

    除了大量的阅读,那时汪兆骞还经常会和老师就一些文学问题进行探讨。争论不可避免,遇到一些老师也闪烁其词的问题,更加激发了他探索外国文学的兴趣。但是真正想写这本书,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

    当时他在《当代》杂志当副主编,还兼管《文学故事报》,它的宗旨就是向读者介绍世界文学的精粹以及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工作上的便利,让汪兆骞接触了许多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好的作品大概讲了些什么,自己阅读后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他都会记下来,写的一些短文还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

    退休后,汪兆骞觉得,既然写了,索性把它整理出来。“我和别人阅读的经验都差不多,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些已经被公认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汇集起来,编成一本书?”以什么形式把世界文学经典介绍出来?汪兆骞的选择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

    他的理由是,诺贝尔文学奖在全世界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其影响最为广泛,地位也最为崇高。历史证明,全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作家,除了极少数有遗珠之憾,几乎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此诺贝尔文学奖被视为世界最具权威性、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获奖者及其作品均被载入世界和自己国家的文学史册。因此,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也是研究全人类优秀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实际上,这样的整理也并不简单。除了梳理自己的笔记,一些曾经阅读过的作品,他又重新阅读,“过去阅读的观念很简单,随着工作和接触文学的增多,对世界文学也有了一些我认为比较全新全面的了解。”

    阅读研究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碰到与别人观点不一致的,“自己并不盲目苟同”,更多时候,汪兆骞都坚持自己的态度——遵循文学即人学的基本观念。

    在他的这本书里,除了获奖简介和作品评析,介绍作家生平占用了不少篇幅。汪兆骞认为,作家的命运、人生经历和作品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全面的评鉴作家作品的评论和研究,都不能离开对作家人生命运的研究。“作家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于生活,比如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塑造的文学典型,但表达的却是作家所熟悉的某些人抑或他自己。”

    汪兆骞算了一笔账,自己一生都好阅读,写这本书的时候七十多岁了,即使除去20岁以前,也有50年的积累。“把这些东西抽出来,浓缩在一本书里,就是想集中介绍世界文学经典,让世人阅读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这对我们推动全民阅读,讲好中国故事不无补益。”

    如何理解“文学即人学”?

    汪兆骞认为,马克思讲人是世界一切的总和,那对人进行研究,反映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性格精神的文学,只能用人学来概括。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人的灵魂历史,在尘埃与云朵中温暖众生。他提到,凡是刻意追求宏大主题的文学作品,生命短暂,恰恰是有人间烟火、反映普通人最简单生活的,可能构成了伟大作品。“所以我说文学作品就是人学,就是写人的普通生活。从普通生活中发现传奇,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寻找诗意,从普通生活中、从普通人身上发现民族精神的岩浆。”

    汪兆骞认为,文学一直在变革中前行,不断穿越历史隧道,至今文学空间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文学史的论域,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多元的景观。但是审视自我和社会,拷问人性,一直是文学的视域和生命。

    在这本书中,汪兆骞凭借翔实的资料,以数十年积淀,厚积薄发,深刻解读诺奖得主及其代表作品,深入剖析作家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诺奖得主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以简约有力的文字刻画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像,呈现出“文学即人学”的宏大命题。

    他提到,《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就像是个导游,希望通过和读者分享自己阅读这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的感想、经验,把读者引向诺贝尔文学的圣殿,到那里吮吸人类高尚精神遗产的乳汁。

    在介绍这本书时,汪兆骞仍然不断向读者声明,“这不是我的学术研究,它是一种阅读体验,是作为一名阅读者,我读这个本书的时候,是怎么看的,怎么评价的。”

    民国大师集体传记:要用一生去完成的一件事

    在《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之前,汪兆骞花了更多时间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撰写了一部七卷本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

    “这是我要用一生去完成的”。采访中,他多次这样强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作执念?汪兆骞道出了其中缘由。

    在出版社工作时,汪兆骞曾经负责编辑过他的老师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汪兆骞认为,“季节系列”是表现共和国知识分子命运和灵魂挣扎的一部史诗性巨著,至今无出其右者。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历经苦难后,所表现出的文化人的高尚及某种程度的丑陋。

    从此,他对“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的传统之“士”,渐变成现代知识分子的演变过程,产生浓厚兴趣。他选择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动思想启蒙运动的民国知识分子,作为研究主体,决定撰写“民国清流”。

    汪兆骞坦言,为了研究民国清流,他从1997年就开始做准备了。“我准备了接近19年。读书,准备资料,找对民国非常熟悉的文化界前辈,向他们请教。”他还记得,那些时候自己一有空就一头扎进出版社图书馆阅读、找资料,“作了大量笔记”。

    掌握资料以后,汪兆骞开始对具体人进行具体的研究,“把已经推上神坛的人请到凡间,把打到地狱的人,重新从地狱挖出来,让他也到凡间来。”汪兆骞解释,自己做的工作就是还原历史真相,把被歪曲、被冤屈的文化大师,赋予他们原本的精神面貌。

    汪兆骞举了个例子,鲁迅不是首举新文化运动大旗者,而是遵“文化革命”“白话文运动先驱者”的命令,创作新小说的乘势英雄。鲁迅的成就在于他赋予小说新的境界、新的风貌、新的中国精神,以及他对封建糟粕的批判,使我们民族文学焕然一新。又比如对胡适的评价。连鲁迅都曾对胡适充满敬意,声称白话文以前的中国是“无声的中国”,有了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才有了“有声的中国”,并说“只要对白话文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其实,认真研究鲁迅和胡适,就会发现,鲁迅和胡适的文化人格中,都有儒家之大义和兼济天下之襟怀,都有对自由民主精神追求的勇气。胡适对公平公正等诸多理念的追求,是达观、宽容、平静、深邃的风格,而鲁迅为真理不惜赴汤蹈火,并敢于自我剖析,有着金刚怒目式的呐喊与抗争。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他讲,“民国清流”系列,就是要挖掘更多历史事实,尊重历史本身。

    准备了19年,写的过程又花了3年时间。汪兆骞介绍,“民国清流”系列创作中最难的就是自己的表达。因为遵循《汉书·司马迁传》对《史记》的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标准进行写作,所以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必须是真实的,引用的所有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其中难免涉及到一些比较严肃、尖锐的问题。写还是不写?在经过慎重思考后,汪兆骞决定坚持原则,“既然要把真相告诉读者,那就不应该隐瞒任何人的高尚与丑陋。”

    “这部书是我要用一辈子完成的,别的书都可以不写,但是这本必须写。我愿意留一本中国文学史的私人话语。”在他看来,自己的“民国清流”系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民间本”。他期待以此影响现代文学史的撰写者和研究者。

    “民国清流”系列出版后,得到读者很多不错的反馈,没有学术上反对的声音。“因为我说的是真话。”

    寄语青年:谈阅读与文学评论写作

    “作品要有人间香火气,评论也要有,而且要写得美。”汪兆骞说,自己写文学评论,就像诗一样,会赋予美的色彩,用优美、简洁带有美学意味的语言来评论。

    “文学评论不是卖弄学问,目的在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和审美水平。”在汪兆骞和文学打交道的这些年里,文学评论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关于文学评论,他的观点是,评论不要上天堂,要在人间烟火中发现。“不要动不动就用高深的理论指导别人阅读,应该把自己对作品最深刻的理解最浅显地表达出来。”

    用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书籍、文学为伴,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又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文学编辑和创作中。作为一名资深、专业阅读者,在汪兆骞看来,读书就是要读被文学史、思想史确定为经典的那些书,它们都经过时间的淘洗,显示出它的精神、审美、思想价值的东西,“书,是这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俄·赫尔岑),读书就是要继承优秀的精神遗产。只有读好书才能对人生、精神起作用,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

汪兆骞:作品要有人间香火气
00后们,动手写出“你眼里的中国”吧
八叔还乡
网络文学如何创作出精品力作
写作中的我,还是自己吗?
韩国端午祭
支教格格
张大爷的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