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4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在一封信里找到我自己

宸冰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4月09日   01 版)
作者曾外祖父王晓兰在1926年写的一封信。这封小楷写的信,无言地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书写习惯和用词用句的方式。(作者供图)
作者曾外祖父王晓兰在1926年写的一封信。这封小楷写的信,无言地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书写习惯和用词用句的方式。(作者供图)

    宸冰,女,原名李琛。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 、2018北京榜样周榜人物、首都市民学习之星、2017年北京好人、北京优秀巾帼志愿者;宸冰阅读文化传媒创始人;《宸冰读书》《宸冰发现》总策划、主讲人。

-------------------

    19年前,我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流连忘返沉浸在图书世界的时候,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以一个作者的身份站在这里。

    2019的春天,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和争相开放的迎春花、桃花和玉兰,我的新书《中国家书家训》出版面市。当它陈列在西单图书大厦的书架上,当众多读者驻足倾听新书发布时我的心声,当小学生们在现场读出书中精彩的片段,我不由开始想,这一切到底是怎样开始的呢?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有一张图片是我曾外祖父王晓兰在1926年写的一封信。看到这封信的人大都会惊叹地说一句,“哇哦,这小楷写得真好啊,像是印出来的”。是啊,这一笔字清丽端正,字字力透纸背,一笔一画清晰细腻,而内容更是神奇地与我所提倡的阅读理念“读书、读人、读世界”不谋而合。这篇被老人家认真写下的“读人方法”,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怎样观察和学习他人的优点,怎样客观分析身边不同人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相处。

    这张薄薄的纸经过了近百年的时光,无言地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书写习惯和用词用句的方式,从中折射出文言文与白话文交融时期的特殊表达方式,没有标点符号,半文半白读来有一种很奇妙的语感,朴实简练之外透出格外的认真。

    这让我开始思考表达与内容的关系。人类的表达方式毫无疑问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生存状态影响的,甚至可以说,表达方式中就蕴含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内容也许都是同样的。但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会让情感、情绪在私人体验和共性感知中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与此同时,某种共同的表达方式也会让我们在不自觉中处于同一种微妙的共振中,并进而被影响和改变。

    比如唐诗,事实上正是从魏晋南北朝的语言混杂到唐朝最终统一了表达方式,于是在那个时代,所有人仿佛天然的就会用唐诗描述他们的思想、情绪、情感、生活,一出口就是诗。“愿逐月华流照君”仿佛是顺口就说出来的一句话,所以今天的饱学之士不是没有诗情雅意也不是没有文学功底,而是你没有了那种生存状态,你没有了野性、恣意、侠文化的社会认可,你就很难写出那样的唐诗。民国时期,西方文明大量进入,那一代的文人不得不面对着中西方文明碰撞交融后的表达,也不得不对应着文字和语言表达的崭新探索,所以,我们有了鲁迅、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而那样的表达也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学体验和情感共鸣。就像手中的这封信,读来就仿佛眼前出现一个夫子,在不厌其烦地教你做人的道理,说出口写下来天然就有一丝不苟的郑重,带着言为心声的人格品质,引人遐思他们文字外的生命气息。

    据说当年严肃认真的外曾祖父就是靠着一手漂亮的小楷和丰富的学识成为当年政府参务室的一名职员,甚至凭了一笔好字和绘画为家里在省政府隔壁置办下了一套三进的院子。小时候我常去那里走亲戚,那个后来略显拥挤杂乱的院子早已没有当年的样子,却依然留下了很多我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美好回忆。

    一个家族的传承,一个人的出身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毫无疑问,你曾经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和熏陶是形成你人生道路和方向的重要基础。曾外祖父还有怎样丰富的经历和故事我已不得而知,但我想象那一定是个风雅睿智、开明豁达之人,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奶奶,在那个时代幸运地被送进了洋学堂读书,不仅识文断字而且竟然还会打篮球、弹钢琴,你知道当我听她讲起这些的时候是怎样瞪大了眼睛吗?毕竟那时候大多数女性不仅是文盲,甚至简直就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那样渡过了青少年时期的奶奶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吧,她有着非常令人喜欢的性格、专业的才华和通透的为人处世态度,她非常大气非常爽快非常不寻常。奶奶一生积极参加革命工作,作为一家国有单位的总会计师,她不仅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为了工作放弃了很多在别人看来非常重要的东西,可她从没有后悔过,对她来说所有的身外之物都不重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最重要,拥有自己心灵的自由安宁最重要,追求自己内心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世俗的价值更重要。

    写到这里,我竟然情不自禁地开始流泪,因为我很想念她,想念那个遭受家人的误会与怨怪的她,想念那个每天教我背诗唱歌的她,想念那个带我去周末加班的她,想念那个打麻将爽朗笑着不计较输赢的她,想念那个叫我不要计较不要小心眼的她,想念那个掩护我惯着我不停读书的她,想念那个支持我所有决定的她。那些在她身边渡过的漫漫时光突然就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让我知道原来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一切早已在曾外祖父的那封信和那一个个灵动的文字中有了端倪。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史演义》节目中讲过的一个女性,上海最后的金枝玉叶郭婉莹。她那种骨子里的优雅与高贵,无疑也是来自早年的教育经历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当这个豪门千金遭遇到生命中难以想象的苦难与折磨时,她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力量与淡定从容,让人为之心疼的同时更由衷敬佩。是的,当我们真正面临一些至关重要的选择,遭遇一些难以释怀的挫折,处在人生微妙的十字路口时,发挥作用的也许就是我们血脉中你从未曾专门探求而无处不在的家族底蕴,那些存之不易的百年书信与耳濡目染的情怀,这是纸浅言深的另一重意义,也可能是我们不自知的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基本生活方式的意识基础。

    由此,想到今天的我们,通信方式的变化下,不断更新换代的手机中那些曾经快速火热的你来我往,那些温情脉脉的问候与叮咛,那些触及灵魂的对话与思考,还在吗?你会将它们认真的留存时时翻看吗?你还会被它们再次触动吗?那些冰冷的一模一样的字能带给你有温度的记忆吗?就像此刻你看到的这张报纸,充满墨香与情感,尽管你可以很方便的在互联网世界中展示你的才华,但我相信,拿在手里的报纸上印着你的文学梦想和名字是更让人兴奋激动而踏实的事。

    人类追寻文明的道路仿佛突然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悖论,我们越先进越现代越发达,却离自己的内心和来时的路越来越远。用毛笔书写的柔软和打键盘的硬朗之间仅仅是表面上材质的不同吗?追溯先辈走过的路和创新创意的未来真的没有关系吗?当我们每个人都不管不顾飞奔向前,还能感知和体会责任这种永恒的高尚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我们不写家书、没有家训,到底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自己还是意味着对明天的残忍,那个未来该与谁有关呢?

    一封保存近百年的家书放在谁面前都会被给予一份尊重吧,哪怕只是记录了那时的一瓶醋、一包盐和孩子的调皮,正如我在书的序言中写到的,世间很多东西都要经过岁月的洗礼,才能让我们更深刻的意识到它的宝贵,尤其是那些折叠了一段有故事的历史和背后不为人知时光的书信,那里有人类最高贵的精神,有智者最朴实的教诲,有将军最无畏的勇气,有我们自己此时心中的热血与如斯情义。那么,你的家书在哪里?百年后你的后代还能像现在的我一样,从这里确认自己的心意,回到灵魂的源头,安心坚定的做自己吗?写封家书吧,给自己、给家人、给未来,雁字回时必将月满西楼。

在一封信里找到我自己
英雄浩气长存 青年诗文痛悼
《乡村第一书记》:为乡村发展“开药方”
三十个太阳
致烈火中的英雄(散文)
姑,下辈子,你站起来走
爱心延伸到的地方(报告文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