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4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庆群谈志愿文学之十一

好的文字,一定是来自诚意

徐庆群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4月09日   08 版)

    2005年,我用了大半年时间采访了近百位志愿者,对十余位典型志愿者的事迹,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深入创作。这大半年时间的采访,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成若干时段。所以,基本上我是边采访边创作。我一般会用一星期时间集中采访,用一个月左右断断续续地写作。那时我没有录音笔,就用笔和纸。

    现在翻开一本本厚厚的采访笔记,当时的一幕幕情景仿佛电影般在头脑中闪现。田野的广袤、小路的蜿蜒、炊烟的婀娜,老人的皱纹、孩童的眼神、志愿者的笑脸,一切的一切都永远驻留在字里行间,时间越久越新鲜。

    现在科技发达了,节省了很多体力劳动。但是采访和写作,还是一个体力活儿。正是因为小时候经常看见父亲佝偻着背在微弱的蜡烛光下写作,我便下决心,以后做什么都不当作家。可是我一旦当了作家,才体会到像父亲那样写作的必要: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都不能取代采访者和写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投入。如果没有思想和情感的全力投入,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我总是跟年轻的同事讲,我采访不习惯录音,或者说不依靠录音,主要靠烂笔头。这有什么好处呢?你听被采访者讲的时候,一边记录被采访者的话,一边记下你听到某句话时由共鸣产生的所思所想。那时,其实你已经开始创作了。

    我也会发现一些年轻的编辑记者,采访的时候完全依靠录音。采访结束以后,录音都懒得整理,找专业公司或者他人比如实习生代劳。录音整理出来以后,便编辑一下,署上大名,顶多文末加一个括号,写上某某实习生参与或者进行了采访录音整理工作云云。每看到这些,我的心里就会蹿起一股小火苗。我想,这样产出的文章,应该署上自己的名字吗?还是自己的原创吗?创作,创作,需要拿出自己创造性的劳作。每采访一个人,都是与他人进行一种思想和心灵的对话,人家那么信任你,把自己的思想、故事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你不是简单记录,否则就不是创作了,出来的东西也不能叫作品了。

    的确,科技的发展让一切变得更便捷,当然也更随意,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特别是在微信里,很多人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复制、粘贴,随意转发别人的作品,还不署名。这种习以为常的做法,使创作这件事情不再那么神圣和严肃。

    但是,作为创作者不能妄自菲薄,依然要对创作这件事情怀有认真、谦卑的态度。古人读书时,要寻一宁静处,沐浴更衣焚香沏茶净手净心。更何况写书人呢,既需要一个形式上的仪式,也需要一个心理上的仪式。这是对自己劳动和他人付出的一种基本尊重。

    每次采访完志愿者,写完文章,我都会请志愿者本人先过目,多年来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记得几年前,一个杂志采访我,我似乎忘了叮嘱记者写好文章后给我看一下。结果文章刊登出来后,我笑了。记者凭自己的感觉,直接把我写小了10岁。虽然,这比把我写大10岁要好一点,但是仍然觉得这篇文章不够严肃,以后也懒得去看了。如果了解我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也许会对我和杂志产生误解。那么,所谓以讹传讹就是这么来的。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要做到不传谣不信谣,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因为你一时无法知道它是不是“谣”。

    这应该怎么办呢?无论是记者还是作者,我们都可以称为写字的人,所有的消息都来自写字人。因此,每一个写字的人,无论是写报告文学、小说、诗歌、散文,还是剧本,都应该严肃认真,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自己的产品(作品)。

    倾注真情感,弘扬真善美。这是每一个写字的人应该做的基本的事。因为,好的文字,一定不是因为技巧而是因为诚意。

愿我们此生清澈明朗
好的文字,一定是来自诚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