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5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庆群谈志愿文学之十七

慢慢来,谁不是跋山涉水去相爱

徐庆群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5月28日   01 版)

    满堂/摄

    “一个月前,我坐了30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车也踉跄人也踉跄地到了格尔木。”

    这是“志愿文学”征文获奖作品《那就是青藏高原》的开篇。紧接着,作者谷以成讲述了一次做环保志愿者的经历。

    “当我说出我的计划的时候,有朋友就瞪大眼睛说,你还玩真的啊?想捡垃圾就在南京捡好了,跟到高原去捡什么啊?”他说,“那是长江源头,如果从头开始就污染了,那么从上游,到南京,一直到上海,就全污染了。”

    谷以成说得对。但是,在长江源头捡垃圾和在南京捡垃圾不一样的地方还有很多。

    谷以成从高原回来,朋友给他张罗接风,面对一桌丰盛的饭菜,他突然不知道怎么下筷子了。“现在,重新又走在高楼大厦中间,面对着熙来攘往灯红酒绿,却感觉有些陌生,有些手足无措。”

    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当年从西部采访志愿者回来以后,我经常会坐在西三环边的马路牙子上,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流下决堤的泪水。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有困惑和无奈,还有迷茫。那是一种似乎丢了魂魄的感觉——在西部把自己丢了。但是多年后想起来,其实那是一种在西部遇到久违了的自己的感觉。在北京,我们好像就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机器不停地运转,我们没有时间遇到自己。在南京也是。所以,当谷以成从青藏高原回来后,他有些手足无措,我想他是在长江源头捡垃圾时捡起了曾经的自己或者更好的自己,抑或居住在心灵深处的自己。而这种发现,只有在长江源头、在离开自己的远方才会发现和找到。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不去经过,就不会诞生《那就是青藏高原》这样优美的文字。

    作者谷以成参加的组织叫“绿色江河”,当时正赶上沿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到拉萨,修建18个绿色环保驿站,一方面为过往司机提供免费的公厕、充电、饮水、WIFI以及休息服务;一方面请司机将车上的垃圾,放到分类的回收箱,力求“垃圾不落地”。他说,因为正赶上建设驿站,所以有各种活儿:支帐篷,搭雨棚,接水管,树标志,驿站运转需要的细碎琐屑。还有,宣传、接待、维护、收集垃圾、分类打包、销售义卖品。

    他不仅参与各种劳动,还要应对水、电、住、吃等各种生存的挑战。他说,人在艰苦的环境下,欲望自然就会降低。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都能变得简单。

    他在作品中,还用大量的笔墨写了老杨、老赵、一对恋人等同行的志愿者。

    “入夜,星空低垂,伸手可摘。这时候,你仿佛离天堂最近,听得到来自太空的对话。这种天人合一的意境,是别处不可能体会得到的。”我们只有体会到了别处和别人都体会不到的事情,才能创作出别样的文学。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谷以成在作品中引用了王小波的这句话。我想,也许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是成功的,但是我们总是在不断地靠近成功,而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去做。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为我的拙作《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题辞:公益情怀没有大小,慈善行为没有高低。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庆群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就对了。

    我之所以用一篇文章单独写下读《那就是青藏高原》的感受,是因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学创作的背后是行动(体验、参与),而且行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如果作者在南京捡垃圾,他就不会有这么丰盈的感受,不会写出《那就是青藏高原》。

    “不着急,慢慢来,谁不是跋山涉水去相爱。”谷以成在作品最后这样写道。

    没有跋山涉水,哪有生花妙笔?

    如何写出好的作品?首先要有好的行动。

    不着急,慢慢来,谁不是跋山涉水去创作?

蒋子龙:最好的小说是生活自己写出来的
一个富有活力的创意
马未都:我为什么重视写序
深置于心的写作梦被激活了
新时代诗歌之变(上)
我思故我在(散文)
慢慢来,谁不是跋山涉水去相爱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表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