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6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自然的呓语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郭子琪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6月04日   03 版)

    谈起汪曾祺,人们的脑海中或许会想到“人道主义者”、“老顽童”,以及他那抒情的小说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汪曾祺从1941年开始就在报刊上发表新诗。5月16日是汪老的忌日,在此之际重读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出版的他的新诗全集,也是对他的一种缅怀和纪念。他的小说带有诗意,他的新诗数量不多、篇幅不长,却也回味无穷。

    呓语所营造的梦境氛围

    汪曾祺在未编年的小说《梦》的开头写了这样一首小诗:

    给我一枝梦中的笔,

    我会写出几首挺不错的诗。

    可惜醒来全都忘了,

    我算是白活了这一趟了。

    这几行小诗并不是虚谈,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切实地反映了他的创作特点。汪曾祺的诗歌特意营造一种梦般的氛围。他的诗意不从格律中来,也不刻意经营诗歌意象和情节,全凭梦幻的氛围贯穿诗歌。这样便使每个文字活起来。

    他在1986年写的新诗《有一个长头发的青年》末尾记录:“三月十七日梦中作,醒来写定”。他的诗歌都不长,像梦的碎片,由几个清新的意象组成。庄周梦蝶,焉知谁在梦中。汪曾祺的诗打破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让梦走进现实,而他的诗就如同梦中的呓语,营造出轻盈的诗意。但他的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理想化了的美丽现实,正如《私章》:

    生如一条河,梦是一片水。

    俯首于我半身恍惚的倒影。

    窗帘上花朵木然萎谢了,

    我像一张胶片摄两个风景。

    梦是现实的倒影。早期的他还会写一些受现代主义影响的诗,但到了新时期,他的小诗更贴近生活,将梦与生活的距离拉得更近,更朦胧。

    白描笔触下的自然

    汪曾祺的父亲是国画画家,他本人对绘画也有一定的造诣。故在他的诗文中都能找到绘画中的白描和留白。如前文所说,读汪曾祺的诗歌,就是读一种氛围,从中品出一些淡淡的诗意。而烘托出这种氛围的,便是他勾勒出的寥寥几个意象。他选择的最基本的意象就是自然。

    1957年,他发表了以“早春”为题的一组小诗,1998年《中国作家》第一期刊登了他以“夏天”为题的一组散文诗和“秋冬”组诗。在“夏天”组诗中的《井》和《花》尤为明显。前者只有一句“凉意从井里丝丝地冒上来。”后者也仅十一个字:“茉莉。素馨。珠兰。数珠兰清雅。”这明显是吸收了古典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他的笔下很少有现代文明的事物进入诗句,他所呈现的依然是一个未经污染的美好大自然。哪怕写到昆明、高邮等城市,也着重在描绘人情美,更不必说写到吐鲁番、赛里木湖时。

    民歌特质

    西方现代派资源虽为汪老所知,但在他的中后期创作中影响逐渐减弱。除了古典资源外,汪曾祺的新诗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民间资源的运用。早在1954年,他便创作了《试译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将新乐府改译为了白话文,因新乐府本身的口语化特点,这首诗带有亲切的民歌特质,宛如通过歌声来和受众进行交流。后来到了1993年,他创作的新诗《我的家乡在高邮》也成为了江苏电视台《梦故乡》的主题歌歌词,里面包含了“女伢子”这样的方言,也加入了俗语“八月十五连枝藕,九月初九闷芋头”,融入了浓厚的地方性色彩,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民歌特质还表现在他新诗中的民间传统元素。如《水马儿》题记中提到故乡的孩子对水马的称呼。鉴于诗歌氛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笔者建议将汪老新诗中的题记、后记也一并看作是诗歌内容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说,他后期的新诗都能算作散文诗。像《水马儿》的题记,就将“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的时空与当下的时空并置在了一起,引入了故乡的元素,使全诗凭空增添了一股温情的乡愁。

    读汪曾祺的新诗,就像在春天花前柳下喝一壶淡酒,似醉非醉,似梦非梦。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诗歌的写作
自然的呓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