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校园诗歌创作“圆桌论”

禹茜茜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6月11日   03 版)

    宋宝颖/制图

    校园诗歌是一个永恒而青春的话题。今天,《中国青年作家报》邀请诗人张岩松,三位校园诗歌创作者:90后潘云贵,95后田凌云,00后王近松,以当代校园诗歌创作“圆桌论”的形式,做当代校园诗歌创作的探讨。

    ——编者

    张岩松:校园诗人要勇敢地捕捉文学和人在当代的意蕴

    校园诗人的新诗写作,实际上是在寻找日常生活中,能够触动我们的人文理想和审美欲望的一般情景。在一般中提炼智慧和美,这需要尊重两种传统:东方隽永的美学和西方的现代人文描画。文化需要触合,新诗作为先锋的艺术,要把我们手中的笔磨得锋利些,探索人在当代的境遇,人性的浮沉。

    在现代场景中,为了呈现人的现场性,诗人的笔触有时甚至是“非诗”的,不被简单的描述和过往的笔触污染,当代校园诗人要勇敢地捕捉文学和人在当代的意蕴。

    潘云贵:00后是中国新诗的未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中大是写诗的理想地方。”这归于中山大学的校园环境和人文底蕴。作为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生,我与大部分大学生一样,先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如博客、论坛等)创作的。

    诗歌创作要有一个积淀过程,可以给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积累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独特词句语言,“见多识广”,自己也会领会到诗人遣词造句的思维方式,化为己用。

    虽然现在网络小说和公众号营销文当道,但我始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诗歌创作抱以信心与期待,相信始终有年轻人以它为路径在探寻世界、了解自我,它永远不会消失,这一点我确信。

    现在的大学生已到了00后这一代,他们介入诗歌的途径更加多元,微信、抖音也逐渐成为他们展示自己诗歌的平台,虽然这一批创作诗歌的大学生群体人数同样众多,但在玩电游、看视频为日常消遣的庞大大学生群体面前,这一波诗歌创作者仍算少数。

    诗歌发展到当下,主要困境除了媒体传播平台所给的推荐较少以外,诗歌本身受众也少,往往看诗的也是写诗的,容易造成“内部的狂欢”。还有一点是大学生自身诗歌创作内容有限,多数人生活经验极其相似,常见的是讲修辞技巧和小资情怀的“学院诗歌”和以贴近乡野泥土气息、朴实情感的“乡土诗歌”两类,还有个别女性创作者的关于“情绪”和“身体”的诗歌,这些诗歌内容偏浪漫,写实的少。

    作为新诗发展和传承的重要一环,大学生诗歌是中国新诗自身构成序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的路途还很漫长,00后的创作时间和空间还很广阔,应该继续冷静地思索人生与社会的命题,拓宽视野,勇于探索与实验,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情感抒发和艺术表现的关系,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自我独到的体验,让自己的创作褪去青春的稚嫩,呈现出更加成熟的面貌,从而肩负起一代人的诗歌使命。我相信,时间会把正在成长的大学生诗人们塑造得更好,他们是中国新诗的未来。

    田凌云:校园诗人和社会诗人还是有区别的

    生于1997年的田凌云,性格端庄、温婉,瞳眸中闪烁着诗性的哲思与睿智。近年来,她诗歌创作的“小宇宙”持续爆发,《星星》《诗潮》《延河》等都刊发了她的作品。通过观照她的创作心路,或可探求到校园诗人创作现状的切面。

    田凌云从2017年1月开始正式研读诗歌,短期内进步极快,这不仅源自她的天赋,也和她近乎自残式的刻苦有关。2017年,田凌云的诗集阅读量每月都在30至40本左右,她发疯似的钻进了诗的语感和语境当中,利用一切闲暇或非闲暇时间思考诗歌的一切。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进入了另外一个虚拟环境和世界,把自己和身处的大学,当成一种与自己不相交的平行镜像。

    这么多年来,她在没接触诗歌和文学前一直都是一种怅然若失的迷茫状态,田凌云认为,这些年的这种状态也是造就她这几年诗风中存有痛感的原因和蓄力。

    田凌云说,大部分校园诗人和社会诗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在很多校园诗人走学院派、同质化之路,缺乏辨识度。一个原因是他们缺少社会阅历和感情体验,没有深入骨髓的苦难可写;二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阅读积累,成了掉书袋的必然趋势。社会上的诗人,通过自学中文系课程甚至一种流浪式的生活写作,会更加犀利、言之有物地对准命运的喉咙,也更能直面自己的内心和孤独,绝望感也会比处于校园这种象牙塔式的诗人更猛烈与真实些,这正是造就他们诗歌中“狠”与“野”的原因,也是造就两类人群区别的原因。

    王近松:建立起属于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00后王近松的诗歌灵气逼人,纯粹而富有画面感,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比如,他写《中秋感怀》:

    月饼装在礼盒里,如同我的心/装在单色的房间里/窗外的风背着孩子,这场景/如同五岁那年,母亲背着我/在大山迎着北方前行。

    这样的句子浑然天成、不染纤尘,是大学生对童年记忆的纯真美好的追忆。

    诗是生活的一部分,又高于生活。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取生活的题材,而用一句流行语来说:“生活像极了诗歌”。

    一个不是天才的人,后天努力多少,阅读多少,对于写作者来说真的非常重要。而今,受到一些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诗人,以及全国诗歌刊物等多方面的影响,让他对诗歌创作有了现在这种“热度”。

    王近松说,当前的困难,是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当下诗坛风格多、容易形成一种“文学潮流”,“而很多像我一样的青年写作者,容易迷茫。当下很多00后开始走上诗坛,并受关注,而他们许多人一开始就接触到先锋诗歌,阅读的多样性,使得他们阅读面甚广,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写,如何有个性地写,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结束语

    在当代校园诗歌创作“圆桌论”中,四位诗人的诗观形成了多维度多层面的“星球撞击”,总结为三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校园诗歌话题:刊登载体、创作环境和建立风格。

    诗歌是一颗通感的舍利子,寥寥几行字就能够叫一亿人、十亿人通感,能够打通人与人隔膜的灵物,直接从你的眼睛穿到心底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诗歌是伟大的艺术。

    校园是青年诗人们起始创作的“伊甸园”,诗歌让大学生的身上附着了一种迷人的特质,这种特质也会帮助他们思考人生,从而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向社会。“言已尽而意无穷”,每一首校园诗歌落笔时,正是人生起笔之时。诗歌不仅丰富着校园生活,更牵引着我们走向未曾预料的远方。

校园诗歌创作“圆桌论”
百字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