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本书,摆脱生命的扁平化(随笔)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 肖茂果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6月11日   11 版)

    不知不觉,已有些日子没有静下来好好读一本书了。记得我曾跟友人说过:“爱好并不代表喜欢,当爱好俨然成为了一种习惯时,才真正算得上是喜欢。” 说来也怪,身为工科男的我,内心却是充满了诗与远方。总喜欢泡上一杯香茗,拿上几本书,而后觅个幽静的地方一品书中的韵味,俨然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在我的阅读观里,一向奉行无目的的读书。自己买的第一本书便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时才读小学二年级,连一大半的汉字都还认不全,更别提带着某种目的去阅读了。但说来也奇怪,一个月后,我连蒙带猜将整本书都读完了,中途还模仿着父亲的阅读方式,在所浏览过的每个地方都相应做了批注。不懂的字就要标注出来,不懂的语句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对于那些美句便画上个大大的圈,时不时拿来背诵。那时我一直坚信,长大后,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时总是习惯性地揣摩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觉得只有真正读懂作者了,才是一次成功的阅读。因为每次写作,就是深挖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然后用他自己最特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出来。就像几个月前读到的《青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行走》,在读完后,总结出创作背景源于作者初入社会时,那间被撬被盗的20平方米的房子,与她相依为命的闺蜜,饥饿时用一块钱买的锅盔。又或许,源于她自己所说的:“我想记录下这世间的善与恶、美与丑,让迷失方向的人们找到回家的路;我更想让故事里、故事外的人们在疲惫了的时候,通过我的文字,来彼此邂逅旅伴。我会摆上一壶好酒,煮好一壶清茶,等你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或许就是大多数人所一向奉行的。但这只是一味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不是创作者,你是阅读者,你又是否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给自己提过一些问题呢?

    现在,每当自己读到一本书时,总是习惯性剖析文中的某些句子。就好像在《简·爱》中看到的那句“在这段时间里,我已经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我心里已经抛弃了从谭波儿小姐那学来的一切,或者不如说,她已经把我在她身边一直呼吸到的那种宁静气氛随身带走了。如今,我又恢复了我的本性,开始感到往日的情绪又在活跃起来,这似乎不像是失去了支柱,而像是失去了动机,并不是我已丧失保持平静的能力,而是保持平静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

    我曾纠结于简·爱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从谭波儿小姐那学到的一切是什么,那种宁静的气氛又是什么,又为何说带走了,保持平静的理由又为什么不复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一次又一次翻开书本,一遍一遍思索答案。

    文字是思想的体现,而书是文字的载体,因而换句话说书便是思想的载体也不为过。听从自己的内心,去找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静下心来,学会给自己提一些问,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阅读书籍,我渴望得到什么,我要怎样阅读。当你听从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喜欢的,便会觉得万事万物都为了你而存在,你拥有无穷力量,莫大的价值,知道自己为何而读,这是我一直深信不疑的。

阅读的刻度(随笔)
一本书,摆脱生命的扁平化(随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