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志愿文学征文作品

我们的“娘家人”来了(散文)

钱海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08月27日   10 版)

    “娘家”,是楚雄监狱的特困服刑人员对北京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的昵称。

    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2012年11月6日,当太阳村第二次(批)对狱中特困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进行帮扶时,受到救助的、没有受到救助的、等待救助的,大家都在说、都在讲:“我们的娘家人来了!”

    这座楚雄监狱,地处滇中腹地,可关押的服刑人员太多来自楚雄州九县一市的边远山区。

    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因为一时的贪念铤而走险。

    监狱成了他们毫无选择的“驿站”。但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子女方面的压力,似一把无形的刀在这部分服刑人员的心上划拉着。他们的言语、表情和行动中表现出悲观、无助、焦虑。这时候,他们的改造令人担忧,他们的未来让人担忧,他们的家庭让人担忧。

    他们虽然危害过社会,但社会并没忘记他们。

    为让贫困罪犯家庭走出困境,这座监狱成立了扶贫助困基金会。基金会的资金由监狱领导和警察职工,部分服刑人员的捐款组成,每年都对服刑人员中的困难家庭给出相应救助。监狱还通过多方联系,邀请了一家社会帮教团队前来。百名志愿者为服刑人员捐款捐物,捐下真情,许下对服刑人员长期帮教的承诺。为让那些破碎的家庭感受到亲情,监狱服刑指导中心的多名女警官建立了“一对一”的帮助对子,用母性特有的亲和力,帮助那些家庭渡过难关。

    来自于北京同胞的爱,像寒冷日子里的毛衣,将特困服刑人员家庭焐得更加温暖。

    2012年8月22日,太阳村的第一批捐款2.5万元到账,50个特困帮扶对象,每个捐赠500元,一碗水端平。这钱以邮汇方式汇往48户特困家庭子女手中。另外两户位于山高路险之地的特困家庭,邮汇方式无法到达,就由监狱一名副政委、一名教育科长带人亲自送到。

    除了这一天,还有2012年11月6日,2013年5月19日,这三天对于楚雄监狱的所有警察和服刑人员而言,是一组不凡的日子。说它不凡,因为这是太阳村的爱心人士三度帮扶楚雄监狱特困服刑人员子女的日子,是来自北京的温暖穿越千山万水在这里扎根的日子,是被爱浸泡过的日子。对于被救助者而言,这一组数字,闪烁着温暖的人性光芒。

    那天的捐助会上,天空漂起了牛毛细雨,雨丝很细,细如针尖,细如服刑人员那细致入微的感恩之心。

    太阳村三次爱心救助,200名特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获得了10万元帮扶金。

    受到救助的服刑人员赵富雄说:“如果没有太阳村的救助,我的家庭就彻底破碎了。”

    特困服刑人员杨庆良说:“太阳村对我孩子的救助,让孩子重新拥有了学习机会,让我免除后顾之忧,可以更安心地改造。我一定铭记这份恩情,要把对好心人的感激化作人生的动力,积极改造,回报社会。”

    一句“积极改造,回报社会”的话用什么去做凭证?白纸黑字,行动上的承诺才是警官和亲人所需要的。受助服刑人员纷纷用文字传达感恩之心,用文字承诺自己牢记恩情,积极改造的决心。他们的文字相继被《楚雄晚刊》、《法制云南》、《法制楚雄》、《云南监狱报》 、《楚雄监狱(教育改造)》等媒体刊载。

    一次,两次,三次,这三次爱心救助,一次就是一块温暖的石头,在服刑人员心湖,荡起的是层层涟漪。

梦圆北京城
我们的“娘家人”来了(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