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王雄谈小说之二

求异思维与小说创作(二)

王雄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10月22日   01 版)

    我曾经问过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嘴巴是干什么用的?他们回答说,吃饭、说话。我说,还有呢?他们回答说,还能喝水,唱歌。小朋友的这些回答,都是求同思维的答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进出火车站时,双手拎着行李,用嘴巴递车票,嘴巴就是传递的工具。年轻人谈恋爱,拥抱接吻,嘴巴就是感情交流的工具。这些,就是求异思维的答案。

    求异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发散思维,是大脑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也是由一个起点向多个终点发散的思维方式。其特征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具体地说来,求异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的小说创作解决哪些问题呢?

    一、优化和提升小说的主题与格调

    我们掌握了一些故事素材,准备开笔写小说了。

    选择从哪个角度取材立意?

    选择什么样的表达主题?

    这些都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求异思维方式,就是变单线思维为发散思维,可以提升你的境界,帮助你从一个故事原点,发散出多个创作主题,供你选择。

    2005年,陈凯歌的大片《无极》曾轰动一时。《无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战争过后,饥饿的小女孩倾城从战场上的死人手里拿到的一块馒头,却被另一个男孩子抢走了。除非她答应做他的奴隶,小男孩才会把食物还给她。倾城假意答应了,却趁机打伤了男孩,夺回了食物。这件事倾城很快就忘了,可仇恨像影子一样一直追着那个贵族出身的小男孩。为了报仇,这个小男孩心理变态扭曲,长大后成为电影中的大反派。网上为此吐槽,编了个电视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个片子的主题是,一片馒头与二十年的复仇。显然,这是一个单一的故事(一个馒头),单一的主题(复仇)。是求同思维的结果。

    与此同时,美国也上演了一个大片,名叫《蜘蛛侠》。这个大片的故事是:读高中的彼得,成绩优异,但是在学校里过得并不好。由于他过于害羞内向,又常常沉浸在科学王国的虚幻世界里,大家都称他为“书呆子彼得”,不愿意和他玩。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彼得意外地被一只受过放射性感染的蜘蛛咬伤,由此获得了蜘蛛一般的特殊能力——飞檐走壁。导致彼得成为蜘蛛侠的关键是,他放过了一个小毛贼,而这个小毛贼随后在一场抢劫事故中杀害了他的叔叔。彼得认为,是自己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由此,他选择成为蜘蛛侠来阻止犯罪,拯救更多的人。

    细想一下,《蜘蛛侠》完全可以写成一个复仇故事。但是编导没有这样做,而是通过求异思维,梳理出了更大的主题。那就是彼得的一句口头语:我的能力强大,我是世界秩序的维护者。

    相比一下,这多年来,我们有多少小说是在写复仇啊。一个家庭的复仇,一个家族的复仇,所表现的故事主题和格调仅此而已。

    在文学的审美意象系统中,主题与格调关乎小说的成败。一方面彼此互相交通,一方面又各自相对独立。主题的确立,犹如一层一层地剥笋,最后呈现出高境界。这种剥笋的过程,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以小见大,是我们文学创作的惯用手法。怎样以小,怎样见大?从蜘蛛侠到美国价值观,《蜘蛛侠》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何为格调?即小说的品位和境界。思想品位、故事品位、艺术品位,都与小说的主题深度密切相关。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价值观,你说这样的主题大不大?格调是小说的状态,也是一种境界标志,毕竟搞文学创作的都想追求高一点的境界。

英雄麦贤得的本色
乔羽就是这么个人
求异思维与小说创作(二)
课本里,感悟生命的“暖”
“兔子”和我一样想念她(随笔)
陈酿:写作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
张德贵进城了
玄色:写作最重要的是心态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