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课本里,感悟生命的“暖”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教师 高怡喆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10月22日   01 版)

    新版普通高中统编教材(语文)新选入了《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探界者”钟扬》等文章。《“探界者”钟扬》原刊于2018年3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宋宝颖/制图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589班的学生在上语文自习课。(作者供图)

    2019年,我送走了我的第一届高三。说起“代课”,我是颇有些惭愧的,因为我终究还是没能给他们授满3年的课。高考完,学生小邱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她说最让她难忘的,是我带给她的“温暖”,这份“温暖”让她觉得心底的柔软被人珍惜,在苦闷倦怠时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我检视着自己,我的身上何时有了“温暖”的痕迹?“温暖”的种子何时溜进我的骨血,在那里生根发芽?细细回想小邱所述被温暖触动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最早接触到“温暖”这颗种子,应该是在自己第一次看语文课本的时候。

    课本给孩子埋下的是一颗温暖的种子

    5岁时,一次看书,我无意间看了妈妈上课时用的课本,上面有一篇名为《穷人》的课文,我对主人公桑娜所住的小屋念念不忘:“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那时我觉得,寒冷的雨夜,能有这样一间小屋,为人遮风避雨,让人远离黑暗与狂风,真好。要是我也能有这样一间小屋子那该多好啊。

    从那时起,这颗名叫“温暖”的种子可能就已悄悄地潜入一个孩子的心中,在那里生长,于每个不经意的瞬间,给在其生命中过往的每一个人以荫蔽。

    语文课本,给孩子们埋下的是一颗温暖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无意之间长成参天大树。当孩子们日后饱经风雨、身无遮蔽时,这棵参天之木为他们提供的是一个躲避凄风冷雨的地方,默默地守护着每个人。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部分省份率先开始使用新版普通高中统编教材,新编语文教材新选入了《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探界者”钟扬》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是顶顶“新”的文章,展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奋斗拼搏历程。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原刊于1977年12月24日的《北京日报》,记叙了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模范售货员张秉贵平凡而又光荣的一生;《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原刊于2016年4月30日的《人民日报》,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探界者”钟扬》原刊于2018年3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讲述了“探界者”、复旦大学已故教授钟扬的生平。从他们的“年龄”上来看,最长者也不过42岁,仍属壮年,尤其是《“探界者”钟扬》,是该类文章中最“年轻”的一篇,其作者叶玉婷是不满30岁的90后年轻记者。

    在选入新文章的同时,新编语文教材也舍去了一些经典篇目,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荆轲刺秦王》等。不管舍去还是选入,历年教材所选篇目都是围绕人间的正义、真情展开的,它们带给孩子们的都是人间的“暖”——让孩子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开阔,让个体向着所能体验到的世界边界不断挺进,去奉上自己对生命最诚挚的温情与敬意。

    一股荡彻人心的暖流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给我们这批“准老师”开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意在给我们日后的实际教学打基础。可每天沉溺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设计”“翻转课堂”等专有名词中不免枯燥。于是,我就时常翘课,到图书馆去看书。从食堂到图书馆跑来跑去吃饭着实麻烦,所以,早上就在园丁面食屋买一斤香辣饼提着,就着白开水一读一整天。

    那个学期恰巧选修了田刚老师的《鲁迅选讲》,于是就照着老师课堂上梳理的线索自己找书来读。

    翻阅《鲁迅先生纪念集》时,看到了巴老怀着无比崇敬、无限悲痛之心情追念鲁迅先生的话,“我们大家所敬爱的导师,这十年来我暗暗地崇拜着的一个老人永远离开我们而去了。旁边花圈上一条白绸带写着‘先生精神不死’。然而我心上的缺口却是永不能够被填补的了。”再查阅相关资料才得知,巴金先生是鲁迅先生晚年交往密切的友人,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由于鲁迅先生的译著交由巴金先生所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两人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在那个学期,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设的机会,我“逃”到图书馆读了不少关于鲁迅先生和巴金先生的研究性书籍及资料,如朱正《鲁迅传》、林贤治《一个人的爱与死》、摩罗《孤独的巴金:如何理解作家》、陈思和《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巴金研究集刊卷五)等。

    参加工作后,我遇到了我的第一批娃。当地用的是原先的人教版教材,一上来就有两篇重头戏,一是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是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文章都是好文章,可学生学起来就像隔着窗户看人吃火锅——眼瞅着人家高高兴兴地把白菜扔进锅把羊肉扔进锅把豆腐扔进锅,可热闹总是人家的,自己终究是跳不进去的。

    人教版教材选择的虽然是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可我在讲授之前却让学生读了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回忆性散文《忆韦素园君》。

    读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就像看老照片,德国有位女摄影师,叫海达·莫理循,她曾在1933年至1946年间为北方的中国留下千百张影像。这些影像记录的大多是街头手艺人的特写,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特别像看这些手艺人的特写。

    我曾思考过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文学、影像、工艺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当我看完王安忆的《考工记》,并重读《巴黎圣母院》之后,才渐渐地醒悟。这些文学、影像、工艺的创造者都非常善于为空间做传记、为空间中的人或物做传记,而且做传记的时候都很专注,是两眼放光、寡言少语、双手不苟的专注。《忆韦素园君》开篇就为韦素园君设立了一个居处的小破寨——未名社,而韦素园就是这个小破寨的守寨人。本雅明曾说:“一件物品的本真性是一个基础,它构成了所有从它问世之刻起流传下来的东西从它实实在在的绵延到它对它所经历的历史的证明——的本质。”未名社的本质就是立于乱世却专注于做事,所有的人来了这里便专注于做自己想做的那一点事,认认真真做一点事,未名社陪着他们静观世事的变化。

    在回忆记叙人物时,鲁迅先生用的是活泼泼、慢悠悠的语言,不论是《记念刘和珍君》还是《忆韦素园君》,抑或其它,每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都有相对缓慢平和的记叙。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宗帽胡同赁屋授课后,刘和珍态度深情的描述,以及《忆韦素园君》中,韦素园用“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朋友不许再吐血的细节的记录,都是如此。

    回忆性散文一定要多些活泼泼、慢悠悠的语言,话说得太快,人物和事件就会被压扁。一旦压扁,散文就会服从于现实的单一与无味,成为卡夫卡《变形记》里的扁平的甲虫。当今的很多心灵鸡汤就是如此,永远逃不出现实的窠臼,最终文不像文、话不像话,不成了样子。

    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川端康成手边未眠的海棠花,从这些活泼泼、慢悠悠的话语中,我们的官能、情感,和文章中的人事相逢,慢慢汇合,化蝶似的,浑然一体,慢慢体味到了海棠未眠的美。当人生偶遇一境,四周皆黑暗,放眼望去均茫茫,毫无边际,有谁与共?何事慰心?可能唯有这朵海棠花,未眠之花,成为寂黑的一束光,一条径,一道帐,一种理由——生的理由。这还不是一种暖吗?一种可以抵御世间很多个寒冷、黑暗、下沉夜晚的力量,一股荡彻人心的暖流。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暖”

    阅读巴金先生的传记,得知他是在法国留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的。

    正值青年的巴金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可以推想,他也阅读过一定数量的法国散文作品。法兰西文学的启迪加上对祖国的思念,催生了巴金文学创作的想法。法国散文,特别是如蒙田等对自我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的散文,必能唤起人文主义践行者巴金的创作灵感,让他提笔去追述童年和少年时期的遭遇与往事。

    说到此处,我们仿佛看见鸣凤、梅表姐、淑英、淑华等女性向人迤逦走来。

    巴金擅长体察、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这与蒙田等人提倡人文主义,主张遵循个性,而非强迫、违拗个性的主张不谋而合。小说如此,散文亦是如此,巴金的散文与其小说相同,是极擅长描绘心理的,作者会通过一些细节刻画、展现人物形象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小狗包弟》中,巴金特别记叙了小狗亲近艺术家主人以及专政队用大棒打断小狗腿的细节。在那个年代,人怎样对人?狗怎样对人?一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这里,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人心难测,人心难识,“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鲁迅语)”人心之难测由这一细节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吁叹不已。

    除却浪漫主义的影响外,法国古典主义推崇的“非个人”倾向对巴金的创作影响也很大。古典主义推崇“非个人”,认为“我是令人憎恶的”(帕斯卡语),虽然他们的作品并不能向我们倾诉衷肠,可他们的回忆录和书简却主张剖析、反省自身。《随想录》将这种剖析和反省沿袭下来,同读者坦诚相见、推心置腹。体味作者的赤诚,是阅读《随想录》的一个绝妙方法。

    扪心自问的勇敢,推心置腹的诚恳,构成了巴金先生回忆性散文的“暖”。这种“暖”不同于鲁迅先生的“暖”——给人力量是一种暖,了解人心,坦诚面对,像知己般地诉说也是一种暖。

    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虽未选入新版普通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却依然留存于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暖”,可不论是哪个时代的“暖”,它记录的都是飞驰时光册上最珍贵的片段,在某个黑暗幽深的夜里抚慰人们心上无法磨损与淡化的疼痛。

    读书时候,特别喜欢去陕西师大路上卖煎饼吃,不为别的,就为闻一闻那点烟火气。看着摊煎饼的胖姑娘晃动着浑圆的胳膊,在鏊子上摊出一个圆大的煎饼时,觉得她是那么地性感。尤其是锅子里滋啦滋啦撒葱花的时候,我仿佛成了那个胖姑娘,体味着自己以后要面对的烟火人生。看完之后,煎饼吃起来就会分外香。

    读书有的时候就像吃煎饼,不亲自看一看制作的过程,怎么能吃出煎饼香?所以,平时多读一些“闲书”,在关键时刻才能体味得到文章的妙处,领会得了作者的文心,感悟得了生命的“暖”。

英雄麦贤得的本色
乔羽就是这么个人
求异思维与小说创作(二)
课本里,感悟生命的“暖”
“兔子”和我一样想念她(随笔)
陈酿:写作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
张德贵进城了
玄色:写作最重要的是心态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