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人情味儿(散文)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 汤梦茹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11月19日   15 版)

    故事在医院开始,这个连接生命的地方。

    医院少以温情示人,住院大楼与这冬季色调一致,凛冽风里留存更多的是无色的包容。

    我一人在38号床位边陪伴刚做完手术的父亲。不大的病房也纳下了3个病人床位,普通的白被子与竖条纹的病号服是接眼所见的东西,偶有鲜艳的点缀。往里走,有病房与外面联系的一扇窗,拉开绿色的飘飞的帘,向下可望见充满绿意的公园和源源不断涌出的喷泉,大概是希望的寓意。

    这人工化的绿角如何能与故乡的山清水秀相比。长潭河畔,那一叠叠的山,望不尽的绿色,是满山的馈赠。

    但看一眼小公园,也应该满足了,毕竟在医院有难得的绿。病房里自然是孤寂落寞的,也不知何种魔力,病房里的人们渐渐熟络起来。同样的方言,但也因山隔水阻,呈现些许差异,有时竟认真细听也不懂,便笑着应和着,也不问到底是何意思。

    夜幕未降,晚饭时间差不多将至。36号的男人说他同乡在医院附近开了家丰顺小饭馆,叫大家一起去,父亲要带着我。男人蛮大方,说一起去吃。父亲很开心,像是暖场似的在说“都是客家人,去吧去吧”。我便拿好东西,而36号男人与35号女人已经在门边无声地等着我了。

    开始三个人也只是聊聊各自陪护的人。男人陪着他的姑丈,女人陪着她的丈夫。男人在这待了两天,姑丈精神好的时候会共同谈论事情,讲大声些,我们便一起听到略陌生的丰顺音客家话;女人30岁左右,午餐时点了麦当劳,有时凑在丈夫旁侬侬细语,常是握着丈夫的手,场景确实温暖。我们几个人在并不热烈的你聊我聊中走出了医院。男人自觉走在偏前方,大概是熟悉饭店地点的缘故。他时不时会转过头来看女人和我,担心我们跟丢或淹没在车流人群里。

    饭店不大,升腾着白白的热气,我们就坐于门边的三人位。饭菜已做好,男人进去里头瞧了瞧,便回来询问我们想吃什么。清淡的三菜一汤,很简单地端上了干净的小桌。白饭就位,筷子出动,闲聊也再次开始。从住在哪里扯到拥堵的地铁3号线,也从照顾的病人谈到日常生活故事,说话之时,筷碗之间,男人问我们要不要添米饭,女人为我们舀苦瓜汤……也就在这不长的时间,我已经觉得我们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虽然没有母亲“吃饭了”的吆喝,也不在真正意义上的饭厅,却活成了很多人心里幸福的家庭的模样。放下筷子,我们带上打包食物和各自下来吃饭的使命往回走。夜色渐浓,三个人的影子被医院路边黄色的灯光拉得好长。

    360号病房也就只有6个人,不知哪位在护士走后说了句“十点半喽”,大家便不约而同准备睡觉。35号女人在移动房门边的一把椅子,36号男人说不用动,担心护士半夜把门打得太开,于是帮她挪了回去。我铺床架慢,其他人都注视着我拿好被子,耐心地看着我铺好。女人留意到了什么,走过来把父亲病床边调整高度的柄轻轻收回,又回到离门近的她的床架,疑问的语气说“那我关灯啦?”,一致点头后,只留下卫生间门后掩着的坚守的光亮。仰头看着天花板,我跟他们道了一声晚安,进入梦乡。

    腊月廿七的夜晚,期盼回家过年,但这里执着的温暖分量是沉甸甸的。新旧生命的轮转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那就是人情味儿勾勒出来的温暖。

所谓师者(随笔)
人情味儿(散文)
树树秋声落吾心(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