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要有细节刻画,不能写成中长篇小说的纲要。这一点谁都知道。有了篇幅限制,它要减少角色,要缩小舞台,要剪短故事中流动的时间,甚至简化为一人一地一时的事情。
这样一来,很少有人在一个短篇小说中写两个故事。
可是,很少不等于没有。
在2000年,史铁生写过一个短篇,不到6000字,里面就写了两个没有交集的故事,有细节刻画,还显得从容。这篇小说的标题,就叫《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人找了几十年,找他当年地下工作的单线联系人,只有那个人能证实他受了组织命令打入敌人内部,找不到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叛徒身份。他知道那个人的姓名,找到了几百个叫那个名字的人,最终还真的找到了要找的那一位。结果呢,那个人早已中风不语,与植物人没什么两样,找到了也等于没找到。这时候他已经成了老人,能接受这样的寻找结果,可是突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道下一步怎样生活了。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人有个仇家,不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的那种仇家。在几十年里他都在寻找,想把那人杀死,或者被那人杀死。后来他在一条河边杀死了那人,可是他发现那人是带着笑容死去的,还发现那人随身带着可以自杀的河豚血毒粉,也许那人很早就想自杀,却要等着他来杀死自己。
小说的最后写到了他的迷惑,弄得他又哭又笑:
警灯在外面闪,随后进来几个警察。
这个人忽然笑起来,说:“幸亏我来得早,要不让老三就这么自各儿死了,我还报的什么仇?”
警察站在门口,几支枪对着这个人。
他冲警察喊:“我不跑!要跑我早跑了。我在这儿等着,告诉你们,老三是我杀的,没错儿他是我杀的,我一个人杀的!”
警察看着他,也不催他。
这个人又哭起来,问我,问小老板,甚至问警察:“可你们倒是说说呀,老三他攒这些毒药到底是要干吗呀?是不是他早就想死了只不过自各儿下不了自各儿的手哇?是不是?”
警察说:“你,跟我们走。”
从这一段引文,你可能看出来了,史铁生这篇小说的语言不是一般的精简,写警察的几个句子像是拍发电报的短句,没有任何修饰。要是通篇这样,会省去小说的许多字数,可是,这两个都有几十年跨度的故事,要想挤进五六千字的小说,还需要更好的方法。
这方面我们过一会再说。
先插入一件趣事。我在网上搜索史铁生这篇小说时,看到了苏童的一个说法。他在一篇文章中说,“事实上一篇小说不可能讲好两个故事,但一篇小说往往被读解成好几种故事。”他举例说,他的小说《妻妾成群》,许多读者把它读成一个“旧时代女性故事”,或者“一夫多妻的故事”,但苏童自己呢,却希望人们把它理解成一个关于“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读者(还有评论者)看了一篇小说之后的看法,假如与作者的看法不同,我们应该相信谁呢?我是这样看的,一部作品定稿、发表和广为流传以后,在评价它的时候,作者、读者、评论者的身份大体上是平等的,给予的评价大体上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有时作者的判断好一些,有时读者的判断好一些,还有的时候,可能是评论者的判断更好。
比如,苏童觉得一篇小说不可能讲好两个故事,所以他在一篇小说中不想讲两个故事。可是在他的小说之中,有没有在自己看来是一个故事,在别人看来是两个故事的呢?
我想起苏童有个稍长一些的短篇小说《西瓜船》,好像写的是两个故事,好像都写得很好。
有一位评论者对苏童的短篇小说了如指掌,在他看来,这篇极具挑战性的小说,写了两个反差很大的故事。前面是个暴力故事,后面是个温情故事,两个故事巧妙地融合成一个短篇,非常棒。
这篇小说确实很棒,所以在收入《2005中国短篇小说年选》时,编者把它放在这个年选第一篇的位置。
小说第一个故事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农民,摇了只借来的船,摇到城里来卖西瓜,要卖就要跟城里人打交道,结果发生了一个非常意外的事情,被一个愣头青给捅死了,这显然是个暴力故事。第二个故事是这人被杀之后那条西瓜船没了,眼睛半盲的老母亲来找船,城里的人到处帮着找啊找,极具人性的温暖。
同为小说家的王安忆评价说,苏童写小说往往是这样的,前面你不知道他是什么用意,直到最后的这一瞬间,前面的铺排一下子呈现意义了。这时候你会觉得,这一个女人,分明就是摇着她儿子的摇篮,但是一个空摇篮,回去了,而这些站在岸上目送她的人,则是代表这个小城向她表示忏悔。
我也觉得这是两个故事,放在一篇小说里了。因为一般来讲,这篇小说讲述的东西,差不多是两篇小说的容量:有的作家会选择前面暴力部分的素材,写成一篇小说;有的作家恰恰相反,会选择后面温情部分的素材。这样的一个素材,他们确实会看成两个具有很大反差的故事,很难融合在一篇小说里。
如果你读过足够多的小说,就会觉得短篇的容量因人而异,装下两个故事也有可能,还可能写得很好。比如前面说的苏童的《西瓜船》,史铁生的《两个故事》。
前面提出的一个问题,还没有回答。史铁生的《两个故事》除了语言精简之外,用了什么更好的方法,把两个有几十年跨度的故事挤进五六千字的小说呢?
这要结合我们今天的写作练习,做进一步的整理。
练习步骤一:阅读《西瓜船》,用图表方式画出人物和事件的结构。
要注意其中两点,一是作者有意把两个故事推到记忆的远处,在远处的模糊背景上,让它们合为一体。二是前面写了流血事件,后面写了船舱里干了的血迹,加强了两个故事的联系。
要善于理解作者苏童的解释: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温习一下我们记忆中的暴力,它就是阳光下的一滩血,已经干掉了。同时也是我现在对暴力的一种表达。这样的表达最适度,最适合我的表达。
练习步骤二:阅读《两个故事》,用图表方式画出人物和事件的结构。
要注意作者的结构方式:坐在轮椅上的“我”是小说总体的讲述者,但在小说中却是一个听者,减少对事件的干预。戴草帽的老者是第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又是第二个故事的听者,把听来的话再通过自己的口讲述出来。寻找仇家的老者是这篇小说的第三个讲述者,用来讲述第二个故事,但他在此时讲述的作用已经弱化。
这篇小说能写得简短,这是个重要原因。
练习步骤三:请你写一个包含两个故事的小说提纲,不超过800字。
要注意的是,尽力想出一个新的结构方式。实在想不出,可以模仿史铁生《两个故事》的方式。
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