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女人、鲜花和海蛎(散文)

华侨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崔子璇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19年12月31日   15 版)

    浔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是古代阿拉伯人的后裔。

    恍恍如梦,两年来,我已3次踏足这座海边的村庄。再次走进那蚵壳之间,双手轻轻拂过粗糙的纹理,我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我的问候。

    初次与浔埔相遇时正赶上村子里在拜妈祖,南音畔耳,烟雾缭绕,浔埔女衣着鲜亮的花衣裳翩然其中,竟给人一种人间仙境的错觉。妈祖是沿海地区的普遍信仰,是出海人家虔诚祭拜的保护神,对于这座生于水长于海的村庄而言,一帆风顺是对生活最美好的期待。

    渔网千目,挽一髻花海听晚风盘桓;插一根银簪,让讨海的男人将一船的星辉在此安营。浔埔女是勤劳的,也是美丽的。每天清晨,盘起乌黑油亮的秀发,插一根象牙,点缀几朵娇艳的花,配几件金饰,再穿上独具特色的“大裙衫,阔脚裤”,收拾妥当,才能开始一日的操劳。

    “老一辈人啊,盘头哪里会用假发,都是自己的头发。”站在陈家祖宅的门口,当地人和我聊起了关于浔埔的故事。他说:“浔埔村就那么大,走出去,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得到浔埔女的风采。”惠安是一个县,湄洲是一座岛,而浔埔只有这一间村落的生生不息。

    浔埔村的对面便是一片广阔的海面,停泊的船只大小不一,有简陋的传统渔船亦有现代化的轮船,落日余晖下,点点微光在海面上照亮了忙碌的身影。听一位嫁来浔埔的阿姨说:“像我们这种小船一般都是夫妻两个,无风无浪的时候便一同出海,吃喝拉撒全部在船上,遇到大风天就停在这港里,补补渔网。”大船上的阿叔却说:“女孩子哪里能上大船,这是我们男人的事。”

    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浔埔却像是被时光遗忘,古时的阡陌变成了车来车往的柏油路,金色暮光下的浔埔女却依旧在专注地剥着那滩上挖来的海蛎。一把简易的塑料凳,一个箩筐,一双手套,一把剪刀,海风吹拂起那黑白参差的发丝,却吹不散这几百年代代流传的勤劳倩影。

    我的家乡在华北平原上。外婆家的房子都是和邻居家并肩站在一起的,没有高低错落,一眼望去,麦田,马路,还有红砖房就像是一板巧克力一样排列有序。可浔埔村不一样,每一条小路都可以向前向后,或者向上向下,邻里间彼此总有那么一方重叠的天地,大概是祖先的漂泊决定了他们注定要懂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道理吧。

    长满牡蛎壳的墙外面坐着剥牡蛎的浔埔阿姨。这个句子真熟悉,像在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蚵壳厝是浔埔村所特有的建筑,不积雨水,冬暖夏凉,素享“千年砖,万年蚵”的赞誉。几百年前,产于非洲东海岸的蚵壳随南洋商船远道而来,见证了财富的创造,见证了繁荣的商贸,亦见证了那一路上的惊涛骇浪。原是为了压住舱底,保持重心之用的蚵壳大概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人类智慧的创造下,它竟嵌入了那红砖灰瓦之中,永远的和那些商旅之人的子孙后代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一种文明的延续,一种文化的标志。

    这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长,任何去处都是归宿,就像这蚵壳一样,长在墙里面,经历了无数春夏秋冬,静默地在大地上庇佑着大海的子孙,无言地看着新旧的故事在风雨暖阳中交替上演。

    在浔埔村有一家花米民宿,里面住的阿婆盘得一手好发髻,走进屋内还能看到保留完整的往昔的装潢。讲究的家具布置带着南洋的独特风格,却又多了几分中式的韵味。在偏房,有一页旧报纸和一张落尘的桌子,记载了一位浔埔女子的爱情故事。

    人们总喜欢谈情说爱,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应该叫做恋恋风尘。历史车轮向前滚动,风云与风月总是互相照亮着彼此的脸庞,偶尔爱情成就了一段历史,偶尔历史注定了一段良缘。

    花米民宿,旧报纸上浔埔女孩的“海丝之吻”的报道似乎接替了多年前的遇见,在浔埔现时的岁月中继续异国的浪漫。

    如今,海上丝绸之路再次通航。带着友好的邦交之情,中国的轮船重新驶向大海的彼岸。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知还可否窥见那几百年前的繁华,不知大洋彼岸是否还有老人能记起一个叫刺桐的东方海港。刺桐花落,海丝再次焕发新颜,载着新时代的风貌续起前世之缘。

    这就是浔埔,一座被历史赋予了女人、鲜花以及海蛎3种记忆的古村落,一座沉淀着岁月静好与淡然的古村落,一座虔诚的延续着文明与文化血脉的古村落。

7个信函(散文)
女人、鲜花和海蛎(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