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这是志愿工作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也是志愿文学的发展方向。
志愿文学,是伴随着志愿服务不断深入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发达及人们思想进步孕育而生的,是当代文学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志愿文学在文学界崭露头角,显现出她璀璨的光芒。
志愿文学一经诞生就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第一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文学界反响强烈,良好的开端带来了美好事业的蓬勃生机。
志愿文学是一片广袤的黑土地,肥沃的土壤,等待着勤奋的耕耘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著名作家柳青辞去县委副书记的职务,扎根陕西农村多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传世佳作《创业史》,成为了那个时代人民作家的楷模。由此,也激励了一代代作家投身到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创作出了许多人民满意的精品佳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志愿文学作家要向柳青等前辈学习,我们要时刻牢记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忘初心,写出贴近人民生活的好作品。新时代,作家肩上的担子很重,要勇于担当,明辨是非,要深入群众中,关心人民疾苦,讴歌新风尚,传颂真善美,用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感染读者在新时代改革洪流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有了耕耘和呵护,种下去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出丰硕果实,栽下去的小树就会慢慢长大,最后成为参天大树。
志愿文学前途是极其光明的,美好的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可是,道路是曲折的,困难和挫折一定不少,面对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要靠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她,保护她,让她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这样做的话,志愿文学必将大有作为。
志愿文学作家要与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交心、交朋友,做他们的知心人,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切实将他们中的感人故事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教育人、鼓舞人,形成全社会广泛接受的文学新流派。
志愿文学横空出世,发展势头猛,发展前景美,实属当代文坛盛事。高瞻远瞩,勇于创新,志愿文学的创作者们站在时代前沿,将在长期志愿工作领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转化为文学语言艺术,开一代学派之先河,此举必将青史留名。
志愿文学的产生、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志愿文学的发展必将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贴近人民,更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华民族有着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人民勤劳善良,诚实友爱。广大志愿者团结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下,用奉献者的身躯点亮志愿事业的辉煌,实现自我人生的飞跃。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志愿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越来越多的有志者加入到这一组织中,积极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全民族崇尚文明、礼貌、诚信、和谐、友善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这与志愿者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志愿者服务的领域无所不及,项目层出不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矫健的身躯,他们已经成为了民族的脊梁。一亿多志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志愿精神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们无私服务社会的高尚品德也是作家提笔的动力所在。
志愿者奉献社会的原始素材,活生生展现在作家的面前,等待我们去提炼、取舍,转化为不同形式的高雅艺术作品,或者是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剧本,或者是视频、电视剧、电影、音频、动漫、H5等新媒体。
新现象、新流派、新事物,这是现阶段志愿文学的基本特征,将来还会有更多根植社会发展的属性,为成长中的志愿项目服务。挑战与机遇并存,前进与阻力同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志愿文学会走在一条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上。
杨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