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1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写作之路

行走与向导

曹雨河(乡村教师)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1月14日   16 版)

    文友问我,这一年写作取得“跨越式发展”的秘诀,我答不上来。其实哪有秘诀,说出来都是常识性的大白话:持久的热诚,不管是处于柳暗还是花明;再就是遇见赏识你的贵人。今年我的确遇见了写作路上的“贵人”:结缘了《中国青年作家报》。

    这么多年,我乐此不疲地阅读和写作,历经几多酸楚与欢悦、几多迷茫与豁朗,能一直不弃不离地行走在文学的路上,自然源于内心的热爱,更得力于老师们的热情鼓励和指点迷津,我才稳步走过一个个路口的节点。

    读中学时,我这个庄稼孩子为了拥有喜爱的书籍,星期天去砖瓦厂打零工。几经打拼,上世纪末成为乡村教师,工资养家糊口还对付,买书这种“奢侈消费”难以列入妻子的财政计划。这难不住我,继续发扬学生时代的“优良传统”:休息天打零工挣“外快”,再悄悄跑进县城的书店。白天的活收拾完,晚上展开散发着油墨香的书页,勾画点点,进入阅读佳境:触摸包蕴温度的文字,与丰富的心灵交流,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忘却白日的羁绊进入另一种境界。

    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写作的魅力在于赋予文字呼吸、脉搏和生命。写出来的文字谁不愿意变成铅字呢?我和绝大多数写作者一样,经历了“石沉大海”的漫长过程。最惨的一次是卯足劲写了篇《盲牛卧雪》的小说,满怀希望地投给一家杂志,却惨遭退稿,结结实实地打击了我的写作信心,弄得我“柳暗”了好一阵子。迷茫不知所措之际,一位老师偶然看了我的读书随笔,“惊讶”地发现我的读书随笔写得还可以,叫我试着写写文学评论。

    我有意识地写一些读书随笔文章(不敢称文学评论)。翌年,一位文友告诉我在QQ群里说我的文章上《文艺报》了,我理都没理他,逗我玩呢,敲我竹杠也太笨了吧(群规:谁在报刊上发文章了,要在群里发红包)。我连《文艺报》的投稿邮箱还不知道呢,更不用说投稿了,刊发文章岂不是天方夜谭。

    不可思议的是,那文友将当期的《文艺报》链接发到群里,我禁不住点开,真真切切地看到《灵魂的哈巴达克坂》,文章是我的文章,署名也是我的名字,可我依然不敢认领。别说我从未向《文艺报》投过稿,即使投稿,文学界的第一报也不可能轻易就能发表啊。

    不久我收到了《文艺报》寄来的样报和稿费,我开心无比地让文友们宰了一回。不过这事还是个谜,半年后,在一个较大的文学群里才解开谜底。这篇文章我向《人民文学》的“近作短评”投过征文,“近作短评”是《人民文学》编辑杨海蒂老师主持的,她并负责将较好的应征稿推荐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和《文学报》等,我幸运地成为杨老师无私推荐的作者之一,并获得征文银奖,这对初习评论的我是莫大的鼓舞。

    2015年以来,我在《作品与争鸣》的“读者争鸣”栏目发文8篇,前两年每年一篇,后来每年两篇。一直用的是印在杂志上的公共邮箱,因为我不知道这家杂志社的任何一位编辑邮箱,更不用说认识编辑了。有文友见我常在《作品与争鸣》发文,就跟我讨要邮箱,我打开投稿《作品与争鸣》的邮件界面,截图发过去,怕文友误会,说我不给编辑邮箱而给公共邮箱。在当今大环境下,不承认“关系”的作用也不符合事实,可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实力。这里不是说我的实力如何,而是表达我对编辑老师们的公心之敬意。

    几年来,我从记叙文体转到评论性文体写作,到2017年底,积攒了近30万字,名为《心灵之旅》投给一家文化公司,签了合同,由他们运作,河海大学出版筛选了24万字,愿意出版。他们提议我找位名人写篇序言,我心里忐忑又矛盾:名家都忙啊,谁愿意为我这样的写手费时劳心呢?再说作者还是以文章说话。我有自明,顶多算一个民间写手,不登大雅之堂,不过我随笔式的评论,少有逻辑推论多为感悟阐释、以事实求证,贴入原作的行文受到作家的认可和读者的欢迎。可写序的事我还是一筹莫展,恰巧我刚读了《老实街》,这部小说让我折服得五体投地,我在网上找到作家王方晨的新浪博客,留纸条说了请他写序的意愿。这事看来荒唐,我却有“理由”:一是王老师的小说写得好啊(符合我的意愿),二他是名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小说》的当家人,发表作品700多万字,获过多种奖项(符合出版社的要求),啊哈,就是丝毫没考虑作家王老师的感受。

    纸条“石沉大海”一月有余,就像投稿一样,起初我还惦记着,后来就淡忘了。忽一日,意外收到王老师的纸条,说愿意为我作序。序文《一条谦逊而闪亮的雨中之河》,就这样在“荒唐”中“真实”地诞生了。我的评论集《心灵之旅》今年得以面世。王老师多重身份,不说日理万机也日理千机吧,为一个素不相识的民间写手耗时费心做“分外事”,且洋溢着掖励之情,大哉其胸怀。

张光北:《中国军魂》来得正是时候
行走与向导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