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我亦游子千秋客(散文)

江苏师范大学学生 高胜兰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1月21日   15 版)

    本报记者 龚蓉梅/摄

    题记:这世间千秋万载,断鸿声里,斜阳迟暮,我不过是踟蹰在广袤历史与锦绣山河之中的游子,踩着你的足迹,听你踏歌而来。

    ——致我的精神故乡徐州

    犹记初识徐州,印象似乎停留在历史书的几段文字里。曾是华夏九州之一,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仅此二字念出来,唇齿轻合间,颇带几分豪情意味。缘分似是冥冥之中早有牵引,终于在桂子飘香的9月,怀着满心欢喜与期待,来到了这里。

    我总说自己是个肤浅的人,见了好山好水,便妄自将心思许了这地方去。站在云龙山顶俯瞰徐州城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微妙情愫涌上心头。它是跨过茫茫湖水升腾而来的洒脱与飘逸之感,是良田广厦矗立云霄直指心魄的跨越与进步之感,融在这午后不骄不躁的空气里,氤氲着淡淡的杏花香。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杏花之于徐州,俨然不似江南的凄婉缠绵,柔弱中又带几分凛冽和刚健。寻春最好莫过于一赏云龙湖畔的杏花。还未临近,远远入眼即是苍茫的茶白色,其间又渐渐变幻,透出淡淡的酡红,春风溶溶,如墨染的晕点,将这红浅浅融进空气中,不觉半点突兀。无怪乎石上刻有“十里一色”,春色扬雪,杏林满坡,绵延十里。彼时初来乍到,带着一丝恍惚和不确信,只觉得眼前之境用一“美”字形容再恰当不过,未知这美景背后潜藏的真正意义。

    闲来读诗词,最喜苏轼文风与气格。卷落满地,惊觉苏轼原与徐州亦有一场不解之缘。元丰元年十月,苏轼宿于燕子楼,因一梦境,使其顿悟人生,豁然开朗。醒后感慨万千,遂作《永遇乐》。天涯漂泊,游子倦客,山中归路几何,心系故园,望断天涯,极言思乡之切,道出无尽的怅惘和感喟。古今如梦,转瞬即逝,游子的一生便是漂泊的一生,行吟间未曾停下匆匆的脚步,唯将乡心寄托此地。仿佛是突然有了指引一般,我幡然醒悟,原来众人穷极一生,皆是在追寻心中的一方净土聊以寄托精神得以慰藉。我又似是发现,于我而言,曾经期待向往的那座心灵之城的轮廓渐渐清晰了起来,化成眼前的景象,方“徐州”而已。

    美则美矣,可若是单为了欣赏美景,或许其他城市亦有别样的风韵身姿。所谓精神故乡,必是以其独有的风骨姿态而屹立不倒。徐州城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包裹美艳外表下,骨子里透露出的气度是雄浑大气的,丝毫不觉半点扭捏和怯懦,给人以一种既惊艳又自如的从容。

    曾去往楚王陵,“依山为陵,凿山为葬”,陵墓竟直接开凿于山体之中,我浩叹于此般壮观的景象,也深感自我的渺小。置身其中,或许是古代传统陵墓所独有的些许阴骘气息,便觉有些凄清的意思。想是千年前古人一斧一凿,不知耗费多少时力方开山而成,不由深感震撼。坚定古朴却又磅礴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深深镌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气质,徐州的灵魂境界,亦是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和谐共生的至高境界。

    走在户部山的小巷子里,听着剪子股菜市场里唠唠叨叨的叫卖声,莫名有些心安。世间来来往往的过客们,也许是因为奇妙的缘分,在此地生根落户,共同绘制出一幅大美的万物图:蒸笼里飘着腾腾的雾气,油锅里的酥肉滋滋作响,烙馍的阿姨热情招呼着顾客,卖菜的奶奶总是把秤抬得高高的……看着大家虽然平凡却享受生活的模样,恍然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久,这样亲切熟悉的画面,仿佛是在梦里相遇过。我爱这善良真诚的芸芸众生,爱这片养育一方人的净土,更爱我们富饶强大,带着坚定力量和信念始终与我们共同前行的祖国。

    走过戏马台和民俗博物馆的时候,小院里咿咿呀呀传来悠扬的戏曲,唱着陌生又熟悉的故事,隔墙三三两两的老人摇着蒲扇,听得安详。纵使金戈铁马的交锋声早已散落在历史长河中,我始终相信,眼前的这首盛世之歌将会传唱下去,奏出新的篇章。

    不由慨然,幸于神州看锦绣,我亦游子千秋客。

    责任编辑:龚蓉梅

撞车(小说)
我亦游子千秋客(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