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篇: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你很聪明,会注意到这个短短的开头,包含了未来,包含了现在,还包含了过去。这已经很好了。可是,你注意到“见识冰块”这组词语了没有?
为什么要去见识冰块?冰块在小说开篇有什么作用?
他笔下的那个小镇,处于热带地区,自然环境里不会结冰,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可是,到了近代的工业和商业社会,人工制造的冰块出现了。小时候的马尔克斯,在外祖父带他去马戏团看单峰骆驼那个下午以前,还没见过冰块呢。外祖父把马尔克斯带到香蕉公司的营地去,让人打开了一箱冰冻鲷鱼,把他的手按在冰块里。
如果你是马尔克斯,也会有不灭的记忆。在《百年孤独》第一章里,把冰块作为那个遥远年月的象征,马尔克斯拉着自己飞回到魔幻现实交融的氛围之中:
箱里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中间有无数枚小针,落日的余晖照射在小针上,撞成许多五彩缤纷的星星。他往前跨了一步,把手放在冰上,马上又缩了回来。“烫着手了!”他吓得喊叫起来。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大胆地嘟哝了一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在马尔克斯写作的年月,他感到这件事情里面有一种“令人激动的东西”等待他去表达,可能是因为这个见识冰块的故事,与他个人生活世界之间构成了一种深刻的联系。
有经验的评论家知道,作家的个人生活世界,与先前的历史也有关联,那么,这个见识冰块的故事也与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历史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深刻的联系。
与评论家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小说家格非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他有从事文学写作和研究的两种视角和双重经验,很早就有了。在他读华东师大中文系的时候,那些老教授们就倡导学生在从事文学研究之前,至少要学会一种文体的写作,然后把写作经验带进去,才会有更好的发现。
这样一来,格非觉得《百年孤独》开篇出现的关于冰块的细节,只是一个初始意象,不能用这个见识冰块的细节来说明整个故事。
小说(也包括散文和诗歌)的初始意象是什么?
他说,当作者在构思小说的时候,首先在他的意识中浮现出来的往往是一个意象,一个故事的片断,一种尚未确定下来的感受,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一幅画面的形式出现的。他进一步分析说,我们把它叫做小说的初始意象,它是作者在整个虚构故事的切入点,往往形成了作家最初的写作冲动。小说的初始意象不止一种,马尔克斯那些冰块的意象与整个故事的关系是一种象征关系。
格非觉得,就写作小说的过程来看,故事的初始意象与整个故事之间,至少存在三种关系。第一种是演绎关系:意象本身作为故事产生的重要契机,构成了故事的核心部分。第二种是象征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联系,但是存在内在结构的暗合和一致。第三种是隐喻关系:最初的意象催化了故事的形成,但是在写作完成后就看不到它的痕迹了。
在今天的写作练习课上,我们展开的只是其中的第二种,如果你对第一种和第三种也有浓厚的兴趣,建议你去找格非的《故事的内核和走向》看一看,其中有举例也有具体分析。这篇文章收在他2001年出版的《塞壬的歌声》。
现在进入练习。
练习步骤之一:从你读过的著名作品中找一个使用了初始意象的段落,试着去欣赏它。
比如,莫言小说中的红高粱,出现在《红高粱》第一章靠前的位置。他写道: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这里的象征意味就很浓了。你会发现,象征意味比较浓厚的,还有下面这段描述:
“我站在杂种高粱的严密阵营中,思念着不复存在的瑰丽情景:八月深秋,天高气爽,遍野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如果秋水泛滥,高粱地成了一片汪洋,暗红色的高粱头颅擎在浑浊的黄水里,顽强地向苍天呼吁。如果太阳出来,照耀浩淼大水,天地间便充斥着异常丰富、异常壮丽的色彩。这就是我向往的、永远会向往着的人的极境和美的极境。”
练习步骤之二:从你读过的著名作品中,再找一个使用了初始意象的段落,欣赏之后加以分析。
两者对比起来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分析不要从评论家或普通读者的角度,而是从一名写作者的角度。这之间的区别可能是明显的。
比如对《百年孤独》的分析,评论家或普通读者会说到冰块在小说中的作用,说到“见识冰块”与“南美洲的孤独”之间的关系。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孩子去见识冰块这个细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南美洲对域外世界的无知,反映了直接切入的现代文明与古老神话般的生存状态之间的种种荒诞关系。
再比如对《红高粱》的分析,他们会说红高粱象征了自立自强、生机昂然,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象征了对自由生命的热爱与追求,也象征了一种本真且原始的人类精神,以及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积极向上的生命力、民间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等等。
从一名写作者的角度去分析,要实实在在,能够对写作提供更好的启发,并且容易操作。
比如,《百年孤独》在描述冰块时用了十分平淡的语言,说出的却是并不平淡的事实:布恩地亚被这个无可置疑的奇迹陶醉了,把手放在冰块上高声说道:“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而《红高粱》在描述高粱时用了加大力度的语言,想给读者加大力度的影响力:满河血一样的黑水,遍野血一样的红高粱。高粱的茎叶在雾中滋滋乱叫,雾中缓慢地流淌着在这块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河水明亮的喧哗,一阵强一阵弱,一阵远一阵近。
你可以想一想,从语言的表达方面来看,在魔幻现实主义之外,有没有魔幻浪漫主义?
练习步骤之三:静下心来,写一个使用初始意象的段落,可以作为一个作品的开篇。要用你比较喜欢又能够把握的风格,写到你需要的长度为止。
动笔前只当做练笔,不必有作品的完整构思。可是,写过之后,如果看起来比较满意,如果眼下没有更重要的写作任务,你也可以让这个意象带着你向前走,完善你的构思,直到把它写完。
特邀编辑:董学仁
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