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5月1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远山

郎彪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5月19日   01 版)

    前排左一为马杰,右一为冉茂松,中为作者郎彪。

    老陈高兴邀约:“到时候,你们来吃鱼喝酒‘打平伙哈’!”

    山脉,呈扇状逶迤。山巅流出很大的水来,四季不断。在黔东北铜仁市德江县长丰乡境内,山高但水源充沛。出水,这个地名虽有些俗气,却也符合实际。

    高山流水,汇聚成溪流。水一路向西流淌,流经马蹄河流域,就形成了“二十四道脚不干”。出水村老木洞组农民陈羽怀介绍说,就是去县城要赤脚走过二十四条河,过了一条河,再走下一条河时脚都还是湿的。

    这当然是几年前的情景。老陈说,现在路通了,村里买小车的也多了,到县城也就三十来分钟。他一手端着烟杆,另一只手用打火机点烟,眼睛眯成了豌豆角。

    幸福,似乎来得有些突然。

    老陈列举了村里的变化:家家喝上自来水,户户通了连户路,组组安装了路灯……问他家享受过哪些政策,更是如数家珍:粮食直补、短平快(财政扶贫项目)、“五改”(人居环境改造)、医疗保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老陈今年71岁,他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他和老伴夏代芬现随幺儿陈江一家过日子。陈江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其妻李小容,一家7口系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脱贫。

    寨前有一棵古枫树,树下方有个洞,老木洞由此得名。树有两个成年人合抱那么大,树上缠着些红布,同行的出水村第一书记冉茂松说是风水树。至今,树下还留有焚香烧纸的灰烬。

    老陈的家是一栋两楼一底的砖房,旁边建有卫生间,连接卫生间的是一排圈舍,栏里有3头猪1头牛,还有些鸡鸭。陈江外出务工,妻子李小容依靠扶贫奖补项目在家发展养殖业,孩子上学有教育资助,夫妻俩拿出几年的积蓄修建起了这栋砖房。

    到老陈家时,陈江和他哥陈瑞柏绾着裤腿刚从田里回来。陈江多年外出打工,因疫情影响暂时还没出去。他打算把寨前的两丘水田用来种优质稻,稻田里养鱼,于是叫哥哥来帮忙。陈江说,对稻田养鱼,他当初没底,有些犹豫,是冉书记他们上门做工作,才确定下来的。现在,他对这个产业充满信心,临别时还热情邀约,到时,你们来吃鱼喝酒“打平伙(当地平均分摊费用的聚餐风俗)哈”!

    远山不远,正孕育希望

    走出老陈家,在通组公路的一个拐弯处,我们遇到了村攻坚队长马杰、村支书老肖和驻村干部小赵。他们带着3个村民在查看沟渠,发现有堆积体的地方就清理顺畅。

    一条沟渠从山顶水源处延伸至半坡,然后分成若干支渠延伸进大片田畴间。老肖介绍说,水解决了大问题,秋季栽油菜夏季收割后种稻养鱼,一年四季田不空闲。顺着老肖手指的方向望去,沟渠若隐若现在山峦或田畴间。油菜花已经谢了,不久就要收割。

    修这沟渠,还得感谢陈主任。马杰说,2019年8月,铜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达新调研走访时,好多群众反映这个问题,陈主任不久就带市县专家来到村里,之后协调资金修了10.3公里的沟渠,同时协调相关部门盘活了闲置多年的水电站。

    靠水吃水,出水村攻坚队因势利导,联姻省级龙头企业兴农米业公司种植优质水稻、稻田养鱼,谷以每斤1.8元保底,鱼以每斤15元保底,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马杰、冉茂松对比算账:种优质水稻比传统水稻每亩最多减产200斤,但价格每斤多出0.5元,还净赚200斤鱼(市场现价每斤20元),除去成本,每亩产值增加4500元左右。群众这下都信服了,陈江等5名外出务工农民都留了下来,准备大干一场。

    地里,薄膜盖着的稻种冒出新芽,绿油油的一片。禾苗有的已经从土里移栽到田里了,移栽到田里的苗长壮实后再分插进田里,叫两段育秧。春光和煦,青山环抱中,水哗哗地流进田里,也流进群众心里。群众有的在排沟垒田坎,有的在移栽秧苗,有的在犁地……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围绕省里提出的产业发展“八要素” ,村里组建了5家专业合作社,种植花椒685亩,雪梨466亩,养殖肉牛198头,优质稻716亩,所有贫困户均有利益链接。

    和黔东北其他地方一样,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制约了出水村的发展。由于交通闭塞,群众入不敷出,2014年全村389户133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9户63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7.3%,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2019年,出水村贫困发生率已降到3%以内,是长丰乡4个贫困村中最后脱贫的村。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这本是皆大欢喜的事,但水曾经引发的系列问题却是群众心头抹不去的伤痛:修建水电站,群众与开发商对峙,而后电站成了烂尾工程;修建饮水安全工程,群众阻工。而在下派支书刘威看来,最不可思议的是,以前村办公楼竟被群众用来关牲畜!

    村办公楼坐落在向家寨的地盘上,向世轩的家就在村办公楼附近。一见面,老向就夸赞攻坚队,说去年村庄整治拆房砌砖当工匠的辛苦;说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大年三十都没能和家人团聚的无奈。老人身体硬朗,健谈,据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中生。他现在的身份是村老年协会的会长,协会成员还有朱天亮(原遵义磷肥厂下岗工人)、王瑛(原出水村小退休教师)、陈羽强(原出水村村委会主任)等共十余人。会员们在本地有很高的威望,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请他们出面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成立老年协会,发挥作用的第一件事是,协助村攻坚队化解了因修水电站在群众心中形成了多年的“结”,化解了电站投资方与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为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挨家挨户做工作,组织群众召开会议,有的动用社会关系去引导,有的用当地“土办法”去解决。最终,90%以上的群众摁了手印支持修建。

    2019 年9月15日,饮水工程水源处被泥沙堆积造成自来水管网停水。冉茂松,攻坚队员邹明、刘光军马上带上管水员王加轩去抢修。水源处是个幽深的石洞,洞内长满青苔,怪石嶙峋,水流湍急,他们手牵手筑成人墙,经3个半小时紧张抢修终于输通了水管,但他们手上脚上被洞内的岩石划破,鲜血直流……

    2019年5~7月,集中攻坚。攻坚队员和帮扶干部顶着烈日拆旧房、运砖瓦、锯木柴、砌墙砖、编竹篱、清垃圾……共拆除旧房51户107间 ,厕所41间,帮助建房46户,改厕185间,庭院硬化10128平方米,修建连户路20千米。

    出水村办公楼共有两层,一楼用来办公,二楼是攻坚队员寝室,另修建了厨房、卫生间和澡室。在一间叫作连心室的房间里挂着群众送来的锦旗,还有“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奖匾。到办公楼时,广播里正在播放歌曲《驻村干部》,楼顶,国旗在迎风飘扬,攻坚队员们说,就是要让群众知道,哪里有国旗,哪里就有坚实的依靠!

    远山不远,正孕育希望。

    责任编辑:龚蓉梅

张炜:文学必须紧扣时代心弦
阅读,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远山
唐家三少:在故事输入与输出中寻找平衡
短篇小说写作的文学价值
我的青春,与书有关(散文)
给孩子的第一封信
青年巴金的读书和写作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