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6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00后眼中的“阅读节”

文学与情感

吴雨晴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6月02日   03 版)

    文学与情感这两个词语,都不是天天挂在热搜榜上的新鲜热词,但青年阅读节的第8场直播,却给了我别样的启示。

    直播中的沈苇老师一边谈着王国维和布洛茨基,一边说,文学是人学,也是情感学,是知识、经验和情感的交融,具备一种直指人生的力量。我突然想到,上一次分析文学作品的情感,是在高中了。高考结束,终于不用再做阅读理解,可以自由酣畅地看书和文章。大学以来,在专业环境里浸染,对人很敏感,对文字敏感,却唯独忘了情感。

    最近在读《红高粱》,打开泛黄的书页,字里行间是扑面而来的山东味儿,读着读着仿佛能嗅到家乡飘来的干涸泥土气味。为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震撼,为文字震撼,却没看到其中散发着酒香的浓烈情感,那应该是这个宏大故事的灵魂吧。

    每每看到微博热搜上有意思的词条,与小伙伴们之间势必要探讨一番,互相补充事实,互相抒发见解。我们看到了其中的人和事,探究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但事情基于怎样的情感,又会触发怎样的情感,在漫天的消息里被忽视了。随着成长,人会越来越理智,懂得控制情感,但情感仍然是文学以及很多社会事件中心的原动力。

    沈苇老师说,文学的情感超越时空、超越种族与国界、超越时间虚无的光芒。

    再去看微博热搜上的词条,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人,总被自己提醒着关心社会事件,关心时新消息,怎样才是真正的关心,象牙塔与微博热搜之外的社会是怎样的,也许抛离情感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吧。

    文学源于生活,对于文学与情感的探讨也为我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思路,希望在这个信息时代里不至于因为遗忘情感的考量而麻木迷茫,在不断的阅读和感受中唤醒对情感的感知吧。

网络小说大IP是如何诞生的
文学与情感
为什么要读科普书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