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6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为什么要读科普书

陈慧怡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6月02日   03 版)

    5月23日上午,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第九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佳作奖得主王大鹏主讲的“读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直播讲座,在“浙江省青年阅读节”钉钉圈里准时开播。而一个月以前,正好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也是青年阅读节正式“云”启动的日子。

    一个月以来,青年阅读节邀请了各个领域的“领读人”开展直播讲座。作为阅读节系列直播的忠实观众,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青年不应拘泥于原有的阅读领域,应该跳出原有的阅读固见进行更加广泛的阅读。其中,科普就是被很多青年人所忽略的一个领域。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青年人,为什么需要科普阅读呢?

    数字阅读平台掌阅与我所在的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发布的《掌阅2019年度数字阅读报告》显示,共有15本书登上2019最受欢迎出版书榜单,其中,只有《三体》作为科幻小说与科学领域“沾边”。掌阅的用户群以青年为主,或许,我们已经能够从中感受到科普阅读在青年群体中面临的窘境。小时候,我们都喊着“我要当科学家”;从0岁到99岁,大家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并不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衰减,现状却如此堪忧。我想,首先是青年需要意识到科普阅读的重要性。

    时间的齿轮拨到21世纪20年代,科学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青年必须涉猎相关信息和知识、提升自我的科普意识,否则会被时代甩在身后。王大鹏老师在直播中提到:科普图书所传播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而是科学理性和精神、本质、历程以及科学家的精神。正如我国行星科学家、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所言:“胸怀宇宙天地宽”,通过阅读科普类的著作,让青年们打开视野,锤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的思维更具有理性,最终能够以科学的方式看待周围的一切,形成“读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知识网红”日渐火热,视频、H5交互、在线问答等新媒体形式也层出不穷,但科普书的作用并不应该被弱化。当科普知识集结成册出版,便已自成体系,而体系化的阅读对于我们青年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大有裨益。面对科普书,我们似乎也更能冷静下来,长此以往,我们便能够涵养起理性的思维定力。另外,科普图书也在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着,如实体书通过附上二维码等增加趣味性,我们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更多乐趣。

    科普阅读不能止步于儿童或少年——面向我们这些青年的科普阅读也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早年间,我国的科普图书领域往往被进口图书“霸榜”,但近些年来,国内推出了《上帝掷骰子吗》等优质原创科普图书,也一度成为大家喜爱的畅销书。尽管我们有“果壳”这类成人趣味科普,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原创科普的繁荣之路才刚刚开始、仍然需要源源不断的关注和投入。毫无疑问,我们青年应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只有青年最理解青年的兴趣和阅读习惯,而青年们从现在开始阅读科普书,是内容转化于生产的第一步。

    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时间碎片化的我们面对成体系的科普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王大鹏老师也在直播中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抓住每次出行“在路上”的连续时间,将其充分利用起来阅读科普图书。另外,晚上睡觉之前也会阅读科普图书,每天基本上看完一章再入睡,我想是为了保持阅读的完整性,这样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我相信如果我们将这些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并逐一消化,一定能获得很多反馈。

    责任编辑:只恒文

网络小说大IP是如何诞生的
文学与情感
为什么要读科普书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