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爸爸:
您好!
今天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北京已于日前宣布,把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级别,从二级降到了三级,我可以自豪地告诉您,今年的防疫总体战,我们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北京也和全国一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您曾告诉过我,说您这人生八十多年,经历过无数灾难,有些是全国性的,有的是局部的,但从没有经历过像今年新冠疫情这样的大灾。甚至没有听说过一个省会级的千万人口大城市,说封全封了,全国人民说戴口罩全戴上了。您说您活了这么大年纪,基本生活在农村,山区空气新鲜,没有沙尘和雾霾,没有戴过口罩,没想到这次在北京,一下子戴了5个月口罩。
这也正是我要感谢您的地方,开始我还真担心您不习惯戴口罩呢,您要是戴上口罩不适应,我这当儿子的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因为您毕竟是耄耋之年,我要考虑您的承受力,我要硬让您戴上口罩,为此出了什么差池,那我就有负黄泉之下母亲的重托了。
父亲,谢谢您的顾大局、识大体,发生疫情后,政府一开始要求大家出门戴口罩,您就没说二话,每次只要出门,首先把口罩戴上。更让我感动的是,每天早上出门锻炼,是您雷打不动的习惯,可自疫情出现后,您最初确实是仍然坚持五点半起床,到小区里走路,只是走路的时间有所缩短。走了一段时间,您看到原来在小区一起走路的老友们,下楼的越来越少了,您也果断地决定,从大年初四开始,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疫情不去就不再下楼。开始我还以为您是一时冲动,不料真的从那天起,就没见您再下过楼。
父亲,您的伟大,不仅仅是在疫情来临时主动约束自己,您还用您的阅历为我们讲故事,用您所知道的知识,来为全家人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您的这种做法,其实有没有给我们减轻心理负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让我对您的担心减轻了不少。专家说,新冠疫情最易感人群,一是小孩,二是65岁以上的老人。所以我有一句话从来没有对您说过,但一直压在我的心里,那就是对您的担心,毕竟年龄不饶人啊。
我估计您是看出来了,或者是从电视新闻里听到了专家的建议,所以,您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以您丰富的人生体验,来打消我们对传染病的恐惧感。本来是需要我们来做您的思想工作,解除您的思想疙瘩,可最后看到您有那么多战胜病毒的决心和勇气,我的顾虑自然打消了。当然,这打消是心理上的打消,在行动上我却没有压缩任何步骤,比如说主动防护,比如说生活改善,比如说有意无意中把新看到和听到的预防知识,在家庭中进行传播等等。
您似乎感到了防控形势的严竣,对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越来越重视,每天国家公布的感染数字的变动,您都特别关心,话语中时常表露出对时下这一场大灾的忧思。从您一直乐观、喜庆、慈祥的脸庞上,我看出了心路历程的变化。有些话您没有说出来,但却明显地写在您的脸上,写在您的眉宇间,写在您的眼神里。
正当国家战疫的紧要关头,我发现您突然不看新闻了,吃过饭就趴在案子上去看书,身边还多了一个笔记本,时不时的埋头在本子上记着什么。有时在看过的书页上,用红蓝笔做着标记,有直线,有波纹线,有长线,也有短线。您没有告诉我看的什么书,我也就没有主动去问,令我奇怪的是,您每次看完书,记过笔记,就把书和本子拿到您自己的房间里,神神秘秘地放在床头柜上。
笔记上不管记的是什么,那是您的隐私,在没有让我看的时候,我是不会去看的。但那天我擦地板擦到您跟前,就无意中瞄了一眼,原来您看的是时政。那天吃晚饭时,我就问您为何不关注新闻而是去看书去了,还那么认真地记笔记,有什么学习心得?没想到您的回答使我吃了一惊,您说“想从治国理政中找找脉络,自己也判断一下战疫路线的走向”。
父亲,您问我三级防控是不是可以摘掉口罩了,我不知该用是还是不是来回答,战疫是胜利了,但目前只能说明中国的战疫胜利了,而外国的战疫战事正酣。中国是世界中的一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摘口罩,也可以不摘口罩,为了您的健康计,我想,不光是您不要急着摘,我们以后都要养成保护自己的习惯,任何时候都随身携带口罩,人少的地方就摘下来,人多的地方,空气不好的地方就戴上,不管何时何地,经过这次疫情,决不会再有因戴口罩而遭人嘲笑的事情发生。
父亲,我有很强的好奇心,您在天天记笔记的日子,您记的是什么呢?期待着有朝一日您会读给我听。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让我们一同为祖国祝福,经过此疫,您所看到的国家,必将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父亲节到了,在此儿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幸福!
此致
敬礼!
爱您的儿子:国领 敬上
2020年6月
作者简介:
张国领,当代军旅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橄榄绿》原主编,武警大校警衔,现服役于武警部队宣传文化中心。出版有散文集《男兵女兵》《和平的守望》《和平的断想》,诗集《绿色的诱惑》《血色和平》《铭记》《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和平的欢歌》等,以及报告文学集《高地英雄》等。
责任编辑:只恒文
张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