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7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七一专题 | 青年说经典

是什么让《红岩》经久不衰

苏琳(90后)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7月07日   03 版)

    于蓝和她的画像合影。(2005年)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6月27日晚在北京病逝,享年99岁。从影70余年,于蓝最经典的银幕形象,是在1965年上映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所扮演的“江姐”一角。出版于1961年的长篇小说《红岩》,迄今发行已超过1000万册,堪称中国当代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红岩》热”不仅表现在小说本身,而且还带来了小说在文化传播链条中的改编热潮。是什么,让《红岩》长盛不衰?这位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老表演艺术家在晚年时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假如说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参考,我不禁揣测:《红岩》至今经久不衰,这一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特质,而是因为这个小说至今符合时代特性,与当下社会有契合度。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青年写作者如何写出符合“人民性”的佳作?我们可以从小说《红岩》来展开探讨。

    小说《红岩》塑造了众多革命性的英雄形象:许云峰、江姐、华子良、成岗、齐晓轩……《红岩》之所以用寥寥几笔就能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是作者有着丰富的人物生活经历,二是作者抓住了人物最本质的精神品质和个性特征。譬如作者笔下的“江姐”: 蓝旗袍,红线衣,对待亲友始终微笑,和蔼可亲;她娇小柔弱的身躯,在严刑拷打中令人怜惜;但她钢筋铁骨,在酷刑难耐中坚贞不屈,这是作者塑造出来的“读者印象”。

    当下的作品很少像《红岩》那样去写的。青年一代似乎要摆脱“影响的焦虑”,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写作思路;另外,当下有青年作家试图借鉴西方作品的写作手段和方式,与现实脱轨。作为红色经典的文学作品,《红岩》至今仍为不少读者喜爱,我们是否可以从《红岩》中汲取营养,回到历史的现场,重新探索时代和写作的可能性?

    我以为,首先要符合文学作品的“人民性”特征,写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其次,要符合文学的“真实性”特征。《红岩》记录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进程,比如: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红岩》刻画的历史细节丰富,比如开头,写胜利后重庆的特殊氛围,就写出了阴沉晦暗与热闹刺激的结合;第三,要把握语言是一种生命再现。读《红岩》,不能不被里面平实的语言所感染。这种不加藻饰、直入人心的语言,让作者笔下的文字熠熠生辉;第四,要与读者形成共鸣。《红岩》在作者的讲述中,用一波三折的情节成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只恒文

是什么让《红岩》经久不衰
典型形象与时代力量
用生命写成的书,让我们铭记一生
读懂了绣红旗,也就读懂了《红岩》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