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7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写作练习课之六十三

与作品的人物原型拉开距离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7月14日   08 版)

    董学仁/摄

    写作之中融入他人的经历,这不是个理论问题,很多小说都这样做了。我们还需要一堂写作练习课,让你学会更多的方式,增加融入的能力。

    先来看作家格非是怎样做的。

    格非第一篇小说写在大学期间。那时候一些中文系学生参加田野调查,在某村听到一件旧闻,据说是个冤案:一个女青年被奸杀,乡民私设法庭,处死了村里那个唯一有知识的人。毫无疑问,这让他们心头沉重。在返回上海的火车上,格非就把这件事写成了小说《追忆鸟攸先生》。

    很多作家的处女作都很出色,格非这篇就很棒。换了别人,即使写这篇小说,也不会匆忙动笔。一是刚刚听来的一件事情,还没有认真沉淀呢。二是那个人物虚渺,没有多少细节,很难成为小说的主人公。格非的叙事策略,是让许多年后几个人去调查这件旧案,人们的回忆片断拼凑出主人公的大致情节,这就像隔着一块毛玻璃,看几块残破的青花瓷片渐渐拼在一起,本身就形成了一种阅读时的美感。

    这篇小说的成功,也许影响到后来格非的多部小说,都写知识分子。他们是小说的主角,却不是社会的主角,而是无关紧要的边缘人物。

    在《追忆鸟攸先生》里,格非提供了怎样把他人的经历融入小说的一个范例:用数量不多、不够清晰的情节,写出了并不在场的主人公。

    格非的另一个范例,或者说另一种策略,是像在《春尽江南》那样,其中人物是真实和完整的,并且都让人感慨,因为读者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这样活着。

    《春尽江南》的男主人公谭端午,空有一身写诗的本领,在金钱至上的时代不想同流合污,只有微弱的反抗,无能为力,无所事事,在他的妻子家玉眼里是个废人。家玉总想让他出去挣钱,不间断地数落他。直到她死去之后,谭端午才能安静下来。

    这样的家庭关系,格非写起来特别顺畅。在他写作的时代,很多知识分子家庭都变成了这个样子。他们在妻子面前一无是处,面对妻子的争吵,只能用无视的态度来保护自己。

    谭端午和妻子家玉有没有人物原型?很多读者以为格非写的是个人经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我已经在写的过程中,有意识与自己拉开距离了。他的身上有一些我的朋友的影子,但是我不能说。”格非说。

    你可以猜测到,在这部小说里,格非也会有意识与朋友家庭拉开距离,不让熟悉的人看出谭端午是他的哪个朋友。一是不能对人物原型造成伤害,影响到那位朋友的正常生活。二是达到那种写作层次的作家,当然有本事在保留其人物原型的剧情时,改变、抹去、遮掩其人物原型的具体特征。

    这是必须的。

    生活中有无数的人物原型,许多作家都以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为原型,创作了一篇一篇精彩的故事,这些可以通过自己身边的人来写,也可以通过想象来诠释这些人,但是不能伤害他们。

    把他人写进小说的时候,以不伤害他人为宗旨,同时也在保护自己,免得因为涉嫌诽谤或泄露隐私,面临危险的诉讼。

    就像海明威那样。

    海明威会把真实生活中的人加工得面目全非。他说:“如果我解释了我是怎么干的,那会成为诽谤罪律师的一本手册。”

    有记者问他:“你小说中的人物是否都毫无例外地来自真实生活?”

    他回答说:“当然不是。有些人来自真实生活。你创造的大多数人物来自你对人的见识、理解和经验……如果你描写一个人,那就是平面的,好比一张照片,从他的立场看,这就是失败;如果根据你的经验去塑造,那就会是全方位的。”

    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以他人为人物原型,肯定要写到那个人的经历,但必须加入作家的见识、理解和经验,重新塑造之后,才能成为小说人物。小说即使有人物原型,也会被大幅度地加工。

    还有人问村上春树,他小说里登场的角色,是否以真实人物为原型。村上春树摇摇头。对他来说,人物原型只是起点,而小说角色却是在故事发展中自然形成的。除了极少的例外,他基本上不会事先决定“我要写出个这样的角色来”。

    只要作家有组织人物素材的能力,也不缺乏想象力,那么,随着小说情节的渐渐展开,络绎登场的人物自然会组成主轴般的东西,种种细节也会纷纷被吸附过去,就像磁铁将铁片吸附过去一样。就这样,一个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便逐渐形成。

    总结:从海明威到村上春树,并不依赖原型人物,只是把他们当作一个起点。

    比较起来,古代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直接使用了众多人物原型的姓名。近代小说甚至形成了“影射”的传统。《孽海花》经后人考证,影射的人物二百余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从小说人物的姓名也能看出这种影射关系。比如实际生活中的梁星海把他的妻子让给了文芸阁,到了小说里,就成了温月江把夫人让给了武秀楼,这是玩了一个“温对凉(梁),月对星,江对海,武对文,秀对芸,楼对阁”的文字替换游戏。

    现代作家钱钟书的小说《猫》里,有个人物挺像学者胡适。比如这个人的学术资源和朋友圈,比如他在家很怕老婆,还有他的一句口头禅“发现一个误字的价值,并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胡适的名言“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确实很像。读过《猫》的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其中每个人物都有与之对应的人物原型,作者将当时文坛名人黑了个遍。有人欣赏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能在一篇小说中暗喻这么多人物,文采斐然。

    汪曾祺说:“我写的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有生活原型。不过,这些生活原型,我估计都已不在人世了。”

    比如,小说《迟开的玫瑰或胡闹》,用了一个唱二花脸的演员的原型。“他和他的老伴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汪曾祺说,他六十多岁了,认识了一个卖月票的单身女人,然后想和老伴离婚。剧团里的人劝他,这么大岁数了,干什么呀你?“但他却说:‘你说吃,咱们什么没吃过?你说穿,咱们什么没穿过?就这个咱们没干过。’还说,‘我宁可精精致致地活几个月,也不愿窝窝囊囊地过一辈子。’”汪曾祺早想写他这个人,却等到这个人去世后,才写了这篇小说。

    这样做很聪明。与生活原型拉不开距离,也只好如此了。

    这次的写作练习题,只有两个步骤:

    一、回头看看你写过的作品,哪些使用了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原型?都用了什么方式?其效果如何?

    想一想:你用过的方式,处于使用人物原型的哪一个阶段。是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阶段,还是钱钟书、汪曾祺的阶段,或者是海明威、村上春树、格非他们的阶段?

    二、进一步思考:如果你没有像村上春树那样把人物原型当成一个起点,而是当成一粒种子,那么这粒种子在不同的小说环境里发芽生长,受到各自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的影响,会长成各有不同的形状吗?

    每一棵树都可以区别于另一棵树。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棵树。

    特邀编辑:董学仁

与作品的人物原型拉开距离
萧红:我来过,便再也不曾远离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