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7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萧红:我来过,便再也不曾远离

指鸣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7月14日   08 版)

    “有一段时光,沉淀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有一座城,我来过,便再也不曾远离。”这是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句话。

    萧红的小说之中,比《呼兰河传》更有名气的,是《生死场》。因为鲁迅为这部小说写了序言,更受读者瞩目。这部小说里讲了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村庄,农民们正在辛勤地生活,突然东北沦陷了,一群群善良的人逃到哪里都没有用,只有一条真实的路——反抗。鲁迅在序里写道:从萧红的《生死场》,“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他还赞誉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富足人家。她在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长大,接受过五四运动的新思想,反抗家庭包办婚姻,19岁时离家出走,此后颠沛流离,31岁时在香港去世。萧红故居内有一幅她的人生旅途行走图,短短的人生走过了那么多地方,从一个异乡到另一方陌生的土地,就像她说的那样,“我没有家,我连家乡都没有。”

    “她从呼兰逃出来,到死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屋子,一直住在不同的旅馆里。中国少了一个家庭妇女或姨太太,多了一个流浪者,一个对自由的追逐者,一个在文学上做出独创性的作家。”萧红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林贤治说,萧红尽管颠沛流离,但是她的文字是温暖的,对生活是热爱的。“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萧红的《呼兰河传》,文字看起来平静,却让人一次次心动。比如这样一段话,描述了呼兰河乡亲们的生老病死:“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 ”

    萧红说,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的小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对生存状态的观察与思考,并且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别具文体风格的“萧红体”小说,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与现代文学中的小说实现了对接。

    特邀编辑:董学仁

与作品的人物原型拉开距离
萧红:我来过,便再也不曾远离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